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徐 凡
一堂课有3位老师同堂,学生上讲台讲课的时间比老师还多,这样的“奇葩”课堂日前就出现在北京市第九中学探究式学习课上。孩子们通过课前准备、课上探讨、课下总结,为北京治理雾霾献计献策,希望能让“APEC蓝”永驻京城蓝天。
“数理生”联手静电除霾
学生们在课前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以每4人为单位,分成了数学组、地理组、生物组、物理实验组等,进行前期调研准备。上课铃声一响,他们就自觉依序上台,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雾霾什么样子?最先走上讲台的生物组学生用一段视频进行了揭秘。他们从病理角度分析了雾霾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如眼睛疼、咳嗽、破坏粘膜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引发血栓等。随后数学组的学生从数据分析角度计算了月平均空气质量指数和每季度平均空气质量指数,得出雾霾污染在逐年加重,冬春季污染指数高于夏秋的结论,并讲解了雾霾形成的几类原因。地理小组学生则从北京气候类型、三面环山的地形、受蒙古高压影响等角度提出了北京雾霾严重的地理因素。
那么如何除霾呢?物理实验小组提出了他们的静电除尘设想。为验证这一想法,他们搬上了一套自己设计、亲手制作的除尘设备。先用艾草制造出烟雾,再用静电装置让空气中的小颗粒凝结成大颗粒,达到除尘的效果。眼看着实验成功,台下的同学不禁欢呼起来。
教化学的老师游宏说,这套设备并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在电脑上设计好样图,再用激光切割成型。为了使粘合时的塑料板保持直角,学生们费尽心思,最后才想出用小长方体固定的方法。设计制作这套设备,是对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解决办法能力的锻炼。
“史地政”鉴古知今看雾霾
与此同时,在高二(13)班的教室里,学生们也讨论得如火如荼。“北京古代也有雾霾吗?”“北京的大气条件对雾霾有何影响?”“雾霾形成的人文原因是什么?”讲台上,学生代表就像一个个小老师,煞有介事地把问题一一抛给同学,用启发性提问的形式,让大家讨论后进行分析。
这堂文科课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谈北京雾霾成因与治理之路”由政治、地理、历史三科教师共同执教,侧重于运用文科综合知识,来分析雾霾的成因并想出治理之道。学生们划分为不同小组,由小组代表轮番登台,把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在讲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三科任课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研究内容和知识点,依次穿插点评。
为减少雾霾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了加强法律监督力度、用新能源取代化学能源、提高油品质量、绿色出行等办法。负责讲解地理学科的学生艾子昂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小组同学一起翻阅了大量相关书籍,设计问题,用地理学科知识解释雾霾的成因。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不同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提出不同问题,然后一起解决。
“在课前,老师已经通过分析学生的评估结果,以此确定教学重点,高度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他们学习的良性循环。”政治教师孙超说,学生在课堂上良好的展示基于课下的大量准备工作,他们要进行前期的调研和讨论。现在的社会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一个学科可以单独解决的。每次研究性学习选择的话题都是时政或热点,这对学生今后参加高考时从容面对各种能力考察大有裨益。
跨学科教育让学生想得更多
“理科课程一堂课最多有7位学科教师参与,文科也至少有3位教师,他们与学生共同运用多种方式,研究雾霾的成因并提出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跨学科整合课程,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综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教育集团内部实施跨学科课程整合。”九中教育集团副理事长、九中校长林乐光说。
林乐光介绍,以雾霾为主题的探究式学习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带着各种问题与老师探讨交流,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与分析数据、设计实验等方式进行课前作业的探究,就雾霾的成因、危害、治理等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探究,最终得出不同的想法和结论。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思考更多、更深入。
据悉,北京九中教育集团成立于2010年5月,现有九中高中部、初中部、佳汇中学、石景山中学、金顶街二小、金顶街四小共6所成员学校。集团的建立,打通了人才培养的纵向通道,而跨学科教学实验,则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有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