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安京京) 一只空矿泉水瓶,轻轻一晃,里边就出现了一枚硬币,这神奇的一幕并非魔术表演,而出现在北京市东直门中学一堂初三物理课上。记者日前从市教科院获悉,明年,本市从初一年级起将增加一门开放性“科学实践课”。课堂内容更重视学生动手操作。
在这堂物理课上,老师变身魔术师,展示了“磁力”的魔力。一张蓝色的纸被老师撒了一把“魔粉”,立即显示出“磁现象”三个字。在孩子们惊讶的眼光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开始了“磁现象”探究之旅。磁铁吸铁钉,小磁针测磁极,铁屑显示磁力线轨迹……在短短的40分钟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而在另一间初一物理实验室里,孩子们正在感受我国古代科技的神奇魅力。他们用一个矿泉水瓶、一根吸管和一个漏斗就自制出了古代的攲器,不但了解了重心这一物理概念,还学到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哲学道理。
据悉,东直门中学物理组近几年一直在探索自制实验教具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将魔术、舞台剧等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而在明年即将开设的科学实践课上,这样边玩边学的方式将成为授课的主要方式。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老师秦晓文介绍,目前教研中心的老师正在研发初中科学实践课的课程“菜单”,已经开发出了247个主题的科学实践课内容,覆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学科,涉及校外科技馆、博物馆和高校创新实验室等80余个资源单位。今后,初中生可以从这张“菜单”上任意选择几个实验课题,完成后即可获得相应成绩。
科学实践课指导手册发到学校初一年级老师手中,有50个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可利用校本课程时间,进行每周一课时的科学实践课学习。在初中毕业,这两学年科学实践课的平时成绩将按一定分值单独计入中考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