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徐 凡
什么是“3+2”?简单说,就是指学生学完3年中职课程后,再接受2年高职教育,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式子,却有着并不那么简单的内涵。因为“3+2”并不只是个加法,学生经过5年的中高职课程融合,在量身打造的职业体系中经过淬炼,就业时会更有底气,竞争力更强。
“3+2”中高职衔接规模逐年扩大
今年,中高职衔接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中药、护理等14个招生专业。招生计划也达到2000余人,比去年增加1000多人。
自2012年首次招生以来,从最初的9所中职校与8所高职院校在10个专业开展“3+2”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试验,到今年17所高职院校与32所中职学校合作培养人才,“3+2”中高职衔接试点规模在逐年扩大。
2012年,根据北京市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市教委选择了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的17所中、高职院校,按专业相同或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3+2”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试验,计划招收800人。其中,高职院校包括北京吉利大学、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北京汇佳职业学院等8所,中职校包括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等9所,涉及汽车制造与检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学前教育等10个试点专业。
2013年,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职院校,中职校新增了北京市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和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3所,专业上相应增加了动漫游戏、物联网技术应用等。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3+2”模式中,医护等特殊专业高职教育可以延长至3年。学生毕业后可取得相应中职和高职教育学历证书及相关职业等级(资格)证书。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系统化学习让学生动手能力强
中高职衔接试点开设的专业要符合四个条件:一是专业方向与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需求一致;二是人才培养规格确实需要按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三是社会需求量较大、办学基础较好、就业质量较高,属于本市重点建设发展的专业;四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培养周期相对较长。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招办主任赵永良说在人才培养上,“3+2”中高职衔接班采取中、高职两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模式,在教学上进行分学段教学和管理。学生在中职阶段提前学习高职课程的理论知识。中职“3+2”课程班的学生每学期定期到高职参与同专业的实践课程。“这种一贯式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发展更具优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高中毕业生要强很多。”
中职院校与相关专业强势院校联合,还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更专业且稳定的保障。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招办负责人说,“3+2”模式让学生能更充分系统地完成专业学习,更好地服务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行业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系统提升理论知识和策略技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变。
求实职业学校该专业相关负责人说,完成中专阶段学前教育学习的学生,在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时,不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文化底蕴和内涵。
今年共招生1975人
大部分“3+2中高职衔接实验班”试点专业安排1至2个教学班,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分班、小组等授课方式,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今年,招生“3+2”模式实验班的中职校计划招生2331人,实际录取1975人,完成招生计划的85%。其中,北京市经济管理学校、北京市昌平卫生学校、北京市实美职业学校等多所中职校100%完成招生计划,录取平均分达430分左右。
已被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专业录取的唐萧说,在选报专业时,考虑到这种衔接班既能在报考学校学习,又能在3年后进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取得高职文凭,相比于普通的中职校,对自己将来就业的帮助更大。
北京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说,“3+2”中高职衔接的少数专业要在每年5月进行统招加试,如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等,有意报考的考生要提前留意这类学校的加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