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安京京)整齐的桌椅,讲台,写满板书的黑板……这是课堂给人的第一印象。本周二,北京育才学校初一年级近300名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在博物馆里上大课,体验“别样课堂”的滋味。
“‘后’字表示尊敬、敬爱,而‘戊’是母亲的名字……”在后母戊鼎的展柜前,一群初一学生正凑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特殊的老师——博物馆馆员的讲解。而另一边,有的同学趴在地上,在手中的作业纸上临摹着青铜器的花纹,兔纹、穷曲纹、蟠螭纹,一个个复杂的纹路让几名男生直挠头。
今年9月新学年开学后,本市要求学校拿出部分课时,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国家博物馆是首站。按计划,国博每次接待300名学生,每课时约3小时左右。在开课前,国博向学校提供12个主题,由学校结合课程和学生情况选择。未来,可供选择的主题将增加到30至50个,并根据不同年级进行推荐。
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黄琛说,课程涉及学生熟悉的语文、历史、地理、天文等学科知识。以往或许有学生自己参观过国博,但大多是走马观花。这次上课按主题进行区分,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某一部分知识,掌握起来会更容易。
此次育才学校选择的7个主题,都与历史相关,包括玉石、中国古代建筑、古代钱币等内容。带队老师介绍,目前只有初一年级安排了这一课程,每周两课时,以班为单位,分成7个小组。学校给每个组设计了3至4个小问题,如“大盂鼎是在哪里发现的,现知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听讲解,会更加认真,理解更加透彻。回到学校后,历史老师会结合参观内容组织学生以手抄报、展板等形式汇报学习成果。今后这一学习形式会陆续向其他年级推广。
初一(7)班的张天一说,自己平时就对唐三彩、宋代瓷器等比较感兴趣,也会利用节假日和父母一起参观。这次班里分到的题目是《鼎盛中国》,主要介绍商周青铜器。老师确定这个题目后,她就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可说是“有备而来”。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今年9月开学起,东城、西城、丰台和石景山区的部分学校将作为“一十百千工程”的试点校。除国博外,这些学校将陆续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天安门、首都博物馆等,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