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徐晗 文并摄影
在北京,“798”、“751”的大名可谓无人不晓。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块被浓厚的艺术气息浸润已久的宝地之中,还藏着一所技工学校——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作为上世纪70年代的产物,当周围的电子厂都纷纷华丽转身流行起文艺范儿时,这所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唯一的高级技校仍坚守着向行业不断输送技能人才的职责,传承着老厂区的工业余脉。
入校就进车间,课堂就是工厂
从位于“798”的校区一路风尘仆仆来到新建的通州校区,傅校长首先带我们参观的就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室。一进门,他就指着门边一个顶部油光锃亮的金属立柱开玩笑地说:“来,摸一下,手气好。”其实,这个立柱不是随意摆放在那里的。
“这间教室里都是精密的电子设备,微小的静电就有可能损坏它们。”因而,一进教室就摸一下这个金属立柱来“放电”是个标准动作。同样,为了防灰,鞋套、头套、工作服,这些装备对学生而言一样都不能少。严谨的职业意识从学生进教室伊始就已牢牢树立。
提起电子产品制造,总让人想起焊锡丝、电烙铁。任课教师宛建平介绍,虽然这些手工操作也要作为基本功教给学生,但在如今的电子制造业,全自动化的生产工艺早已广泛应用。他指向一台名为贴片机的设备,几条金属触手正飞速敲击着一块电路板,而后一块块小型芯片就出现在电路板上。以前人工几小时的工作量,使用贴片机几分钟就能完成。学生在这里只需学会如何对设备编程,就能制造无数电子产品零件。
除了贴片机,这样一条流水线上还有多套设备同时运行,以完成生产电子产品的整套工序。车间里,十几名学生正各司其职:上板员负责把最初的电路板放进机器,加工过程中由程序监控员负责设置程序和监测加工过程,最后还设置初检和复检两道把关口,确保电路板符合质量要求。别看工作不繁复,可也需要耐心、技术和细心。不同材质的物品需要的温度曲线、运输速度各不相同,没有足够的技术和经验不可能完成。
宛建平说,这些学生正在为一家企业生产消防中控设备的电子零件。直接参与实际生产,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更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学习与生产结合,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直接服务于行业,还体现在每位老师每年都要到企业实习,及时了解全新工艺,进而通过设备的更新换代,把与企业一模一样的工厂搬进校园。因此,学生不用担心学到的技术一毕业就会落伍。
拆掉十台空调,建起一座冷库
比起满是高端设备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室,制冷设备制造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实训教室要显得传统而朴素。只要稍往里多走几步,几十台型号各异的空调、电冰箱就映入眼帘,恍若置身于一所微型“制冷博物馆”内。
“其他专业的实训设备虽然高端先进,但未必比我们专业更‘烧钱’。”任课教师铁雄介绍,他们每年都要拆掉十多台家用空调。这还不算什么大开销,单价几千元的氟罐就要用掉三四十个。像铜管这样的简单部件,更是不知要消耗多少。
教室外,学生正利用铜管制作一个导热线路。切割、焊接……一个个都有模有样。铁雄说,这样的工作在空调维修的实际岗位并不多见,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是为了帮他们了解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理论,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想要修好一台空调,就要知道它的内部构造。老师会锯开压缩机,给学生讲解其中的构造。等练成有经验的老手,一听声音就知道空调出了什么毛病。考试时,老师也经常把好好的一台空调“搞坏”,让学生排查故障点并维修。课堂上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以致用。
空调专业不但是学校有名的“烧钱”专业,还是为学校“省钱”的专业。临近中午,铁雄特意领记者来到食堂后面。“学校食堂的冷库就是学生的毕业作品。”不但核心的制冷设施全部由学生制造,连冷库的墙壁结构甚至地基都由学生亲手修砌。教学楼中央空调也同样由该专业学生完成。足不出校,他们就已熟练掌握各类实际操作能力,个个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更容易适应各类复杂的业务需求。
除空调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磨练专业技能。学校里不乏多才多艺的老师,体育老师业余时教学生器乐,电子技术老师教学生打篮球,这在学校里不是什么新鲜事。
曾在市级应用技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在校生董宏旺说,学生最青睐的还是那些和自己专业有关的社团。利用学校丰富的实训设备,颇具特色的社团活动天天举行。学生在课内课外不断打磨着技艺,成了各级专业技能比赛领奖台上的常客。
入学即是就业,就业全部对口
在把专职教师送到企业“接地气”的同时,学校还将企业专家聘进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企业里,明白生产的流程,解决遇到的问题,接受企业的文化,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的无形转化。讲授楼宇自动控制安装与维护专业课程的老师董奇为就是学校从企业请来的专家。
在董奇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该专业三网合一实训室。每张工作台上放着两部电话。一按按钮,一排排电视机就从工作台内部升起。一条条电话线与网线,将整间教室覆盖成一个大的局域网。上课时,学生会将旁边的铁柜拉出来,上面码放着各种信号接受器,通过连接不同的端口实现各种客户需求。如果客户端的卫星电视出了毛病,用测试仪也能很快解决。出现网纹是信号过强,有噪点是信号太弱,像这样的小常识是每名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倒背如流。目前,楼宇专业的实训教室已经实现两网合一,比社会上的实际应用还要超前。
楼宇专业刚开办时,学校要为学生就业到处奔走。随着一座座高楼大厦在京城拔地而起,现在学生在学校里等着被单位抢走。谈起就业,副校长吴光华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话。空调、电子、楼宇这些学校主打专业的毕业生究竟有多火?从下面几件事或许能一窥端倪:有些不知情的企业会在每年6月来校要毕业生,却总被告知学生已在上年就被预定一空;有些学生对所去单位不满意,返校几次,老师还是能把他再分出去;学校统计的不是就业率,而是专业对口率,这个数字近几年一直是100%。除数控专业外,学校其余专业今年都是定向培养。这意味着学生刚入学就有了“接盘”的,不用为找工作发愁。
那么,学生究竟都去哪儿了?很多家长一直存在一个误区:技校生就业就是去工厂当工人。事实上,在该校定向委培的航天和军工企业多达9家。这些连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难进的企业,都在电子信息高级技校学生的选择单里。常有毕业生回校后自豪地说:“我的领导都是咱学校毕业的。”“我们的学生有的去航天企业,有的去军工制造厂……天天和高科技产品打交道。”吴光华说。
这些技校生往往是中考的失意者,而当他们在这所学校锤炼后,究竟有多优秀?学校实训楼一进门的墙上挂着一个名人榜。提起这些得意门生,吴光华如数家珍:学生马南在校时并不起眼,但他扎实理论,苦练技能,在进入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后,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解决了不少难题,并荣立三等功。有一名毕业生被分到协和医院,起初院方觉得他太年轻,没法儿独立完成工作,就指派了一位师傅带他。谁想一上手,他就欣喜地发现这些东西在课堂都学过,操作起来就像多年的老手,一下让院方刮目相看,后来成为单位重点培养对象。
这个名人榜上还空着好几个格子,旁边写着“等着你成为其中一员”。这些看似空白的格子就这样承载着每名在校生的梦想——从这里走出去,成功,成才,向未来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