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带火了一批二三线明星的同时,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在当今这个“教育攀比”的时代,很少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不上心。然而,对于占据孩子大部分学习时间的校内教育,父母是否就可以“大撒把”,不闻不问呢?其实,在校教育,父母更应参与。
不少家长的惯性思维是:替孩子选一所好学校,然后就一劳永逸了。因此,他们不惜花大把精力和金钱,绞尽脑汁也要“择校”。至于孩子进了学校以后要如何,他们大多不再那么关心。可事实上,育人是一个过程,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更应该关注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与孩子的性格特点是否吻合,孩子在校是否能得到更多的成长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学校后,关注孩子在校期间的培养方式更加重要。
日前,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各校建立家长委员会。事实上,从几年前开始,北京市各区县、中学就纷纷筹建家委会。家委会成员由父母代表组成,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一般规模在四五人至十人不等。但通过从部分学校了解到的情况看,一些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家长们要么是不了解情况提不出意见,要么就是只说好,多表扬,绝少批评。这不仅让家校配合难以落到实处,也让学校失去改进培养模式的宝贵意见。
为将家委会落到实处,太师屯中学近日推出了新举措,允许家委会成员到校“轮值”。家委会成员可以进班听课,可以参加活动,可以对学校教育方式随时建言献策。这种做法无疑让我们看到了父母对在校教育有所作为的另一种可能性。可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大多数父母并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在校值守,这种做法不具备推广的可操作性。而如果不了解学校情况,就让父母提有建设性的意见,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其实,想了解学校并不一定只有驻校一种途径。多和老师沟通,利用电话、QQ群、微信圈等信息手段也可以对学校情况有更多了解;多和孩子沟通,从一些小事、细节也可以看出学校的教育思路……学校也要为家委会提供便利,比如定期报告学校的重要举措和新闻,通过开学典礼、家长会等加强沟通,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工作重点等等。剩下的,就是要让家委会有方便的途径发表意见,并及时得到反馈,帮助学校更好地管理和改进。对在校教育进程的关注,不仅是对家委会成员这一身份的负责,更是对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每一个在校生的成长负责。
(安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