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铁人N项”训练锻造生存技能

发布时间:2013-05-29 期号:

 

  为了提高学生在突发灾害中的应急能力,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开设身体素质训练与自救、互救技巧相结合的“生存教育”校本课程。学校学生日前展示了他们攀岩、负重跑、木板搭桥等“铁人N项”训练成果。

  副校长白可介绍,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学校敲响了警钟,教师发现许多伤亡是由于人们体能差、缺少必要的逃生方法才发生的。由此,学校萌生了“生存教育”的想法,并首先与体育课“联盟”,由教师自编《体育与生存》校本教材;主要通过负重跑、攀岩等项目,以锻炼耐力以及手脚协调性,并有针对性地教授打绳结、木板搭桥等在火灾、洪水来临时逃生自救的必要技巧。“比如练习耐力体能的负重跑,女生双肩包重量是4公斤,男生则是5到6公斤。老师还会告诉学生,野外出游时双肩包中要备有手电、急救药、定向器等救生设备。”

  学校逐步打破学科界限,形成“生存与发展”系列校本课程,涉及体育、物理、生物、心理、地理等9门学科。“除在每周一次的校本课上进行学习,教师还把生存练习适当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为学生灌输生存知识与技能。郊游时被蛇咬伤的处理方法纳入了生物课中,而心理课程则教学生冷静对待突发事件的情绪控制。”白可说。

  “刚刚发生了建筑坍塌,你在废墟中,仅有一点空间……”体育老师通过描述把操场“变成”虚拟废墟现场,一声令下,学生全体卧倒,灵活、有序地从仅有40厘米高的障碍栏杆下向前爬行,直至“脱险”。“在爬的过程中,小臂一定要紧贴地面,手脚协调才能爬得快。”学生洪玉婷说,“不光是匍匐爬行,我们还学习了打能救命的绳结——成人结,遇到火灾就可以从窗户顺绳而下。”

  在课程展示现场,只有2平方米左右的方墩上足足站了32名学生,他们紧紧挨在一起,手拉手,互相作为同伴的力量支撑。这个训练是模拟类似洪水发生时,在小面积的‘孤岛’上容纳更多的人,体现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吕 晓)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