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初三班主任 张 颖
一年一度的中考志愿填报工作牵动了无数考生和家长的心。笔者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提一些建议。
一、志愿填报的4条原则
1.有追求
“有追求”,是指第一志愿要报得比自己现有水平高一点。因为“一模”成绩不等于中考成绩,绝大部分考生能紧紧抓住最后的一个月,查缺补漏,冲刺中考。如果第一志愿报得正好或过低,不利于考生发挥自身的潜力。但第一志愿也不宜报得过高,因为报得过高会让考生觉得自己努力无望,继而就不会为第一志愿而全力以赴。
2.能保底
“能保底”,是指考生填报的最后两三个志愿一定要给自己留出回旋的余地,即保证自己在发挥失常的情况下也能被某所学校录取。因为中招志愿全是平行志愿,在录取时采用“分分清”方式。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在考场上一定能正常发挥,所以我们就不得不考虑给特殊情况的出现留条退路。
3.不倒挂
“不倒挂”,不仅是指避免把录取分数线高的学校放在录取分数线低的学校后面,更是指不能把自己不喜欢的学校放在自己喜欢的学校前面。万一考生被自己本不想去的学校录取了,这会大大影响考生在高中学习时的心态,继而影响高中学习的方方面面,不利于考生的高考和今后的人生。
4.分层次
“分层次”,是指8个志愿之间要分开层次。这个层次首先是根据往年各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从高到低排序。其次就是学校内各专业间的层次要由高到低,即从实验班到普通班再到择校专业。再次是指同一个专业里面存在的层次,即住宿专业和走读专业。考生要将住宿专业填报在走读专业前面,因为一般来说,住宿专业的分数要高于走读专业的分数。
二、志愿填报的4个依据
1.关键要看考生自身的实力
考生自身的实力是中考志愿填报的关键依据。中招录取的原则是“按志愿录取,分数优先”。如考生甲总成绩536分,考生乙总成绩535分。录取软件执行时会先录取考生甲,从他的第一志愿开始,依次检索到第八志愿,够哪个志愿(专业)的分数就被哪所学校录取。等考生甲录取完毕后,才开始检索考生乙的志愿。换句话说,考生甲的最后一个志愿也要比考生乙的第一个志愿优先录取。所以,能否被学校录取与考生填报该校的志愿顺序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取决于考生自身分数的高低。
2.依据志愿学校往年的高考结果
志愿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不应是填报志愿的第二个依据,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比如某些学校尽管是普通校,但它的高考成绩甚至远远高于某些示范高中校。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为自己的高考着想,从而确定自己的志愿顺序。
3.是否认同志愿学校的校园文化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考生是否喜欢这所学校的校园,是否认同这个学校的学风、校风及其他,将直接关系到考生进入高中后能否适应及适应时间长短的问题。一般来说,报考自己熟悉的学校、熟悉的区域的学校,能大大缩短考生进入高中后的适应时间,有助于考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4.参考去年各学校的中招录取线
明确去年(或往年)各学校的中招录取线,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清各学校的排序,让我们的志愿填报更有层次,避免志愿报得过密,出现浪费志愿的现象。一般来说,考生在填报时,第一、第二志愿可报比自己水平稍高一些的学校;第三、第四志愿填报符合自己现状的、根据“一模”成绩确定的志愿;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报两三个低的志愿。这样,在中考中,不管发挥超常、正常还是失常,考生最后都能考上较为理想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