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邵会莲 安京京 徐 凡
昆玉河畔,万寿塔下,坐落着百年名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立足高起点,瞄准高目标,首师附以“校风好、师资强、质量高、特色鲜”享誉京城,更以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成长、全方位评价每个学生和加工能力超强而闻名。
这里是全国一流大学的主要生源校之一,高分段成绩一路领先:近年,8人进入全市前10名,每年统招生重点大学上线率均达100%,实验班高考平均分均在650分左右。
“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把人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在首师大附中,记者真切感受到学校对每名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注。
培育拔尖人才 创新实验班,人人享有双导师
为每名高中生配备两位导师,校园名师、教学副校长甚至校长亲自“上阵”,首师附对创新教育实验班的格外重视,使这个刚成立一年的实验班在未来的高考乃至更长远的发展中令人期待。
教学主任刘明介绍,为更好地培育拔尖人才,首师附从去年起开设创新教育实验班。这个优异生群体受到精细化培养,每人拥有两位导师——“全职导师”和“学术导师”。
全职导师负责常规教学和教育管理,每人带4到5名学生,对学生深入了解,定期和家长联系,对相关情况记录、追踪。
学术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系统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学业规划和指导。
追求无止境,在成功迈出创新教育实验班第一步的同时,首师附又有了新目标。刘明介绍,为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未来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将从有志于数学和金融等相关专业学习的高一新生中选拔30名优秀生,组建“金融实验班”。该班学生除了通修理科实验班课程外,还要学习金融数学、数学建模、模拟炒股、模拟经营等特色专修课程。
“揽天下英才而教之。”首师附希望延揽更多优秀生,为其成才搭建更好的平台。不难预见,金融实验班的未来,势必吸引更多优秀生的目光,让学校的创新教育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促进全面发展 开设博识课,博物馆里上大课
走进首师附成达厅,气氛热闹非凡。舞台上,学生正全神贯注地合作拼接三尊青铜鼎,最先拼出者胜出。台下学生积极出谋划策:“拿那块!先拼上面的!”
这是初一的一堂博识课,是之前参观首都博物馆的后续课程。老师是首博工作人员。学生王楠说,之前的讲座上,老师深入讲解了青铜器的纹理、成分、文化意义等,正进行的是把36片“伯矩鬲”复制品修复完成的青铜器修复比赛。
初一年级组长吴胜会说,学校的博识课有11年历史,已进入课表。针对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层次,学校通过外出参观、交流探讨、听讲座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从生活中寻找学习乐趣,使之“博闻广见,卓有通识”。
带着问题走出去,带着收获走回来,是设立这门课的初衷。学生出发前要先上网或进图书馆收集资料、准备问题;参观时,要做好现场资料收集,记录点滴收获。
每周半天博识课让学生受益匪浅。参观中,老师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设计课程整合方案。如参观辽金都城垣博物馆时,学生了解了“投石车”造型的对称和力矩的使用、抛物线的使用原理,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这些活动会不会因占用了学习时间而影响成绩?对此,首师附用优异的高考成绩给出了答案:近年来该校有4名学生进入全市前5名,2人位列文理科第2名,实验班数学平均分超过140分,连续5年位居教育强区海淀区的第2名,统招生一本上线率实现了100%。
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接受熏陶,博识课使这里的学生眼界更开阔,学得更扎实、更深入,研究能力、表达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李佳宁就因综合能力出色被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的同学选为学生会主席。
面向全体学生 大师进校园,校长邀你听讲座
学生向“知心姐姐”倾诉困惑、“采访”央视名主持郎永淳,这些都是首师附“校长邀你听讲座”活动中的场景。
对大学生而言,听讲座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而对中学生来说,能经常听到大师级的讲座却非易事。首师附的学生是幸运的,每周五下午的讲座是他们最期待的事情之一。
校园布告栏和网站海报上,校长沈杰向全体学生发出邀约,共赴一场与大师进行心灵碰撞的盛会。
学校教育处主任阮翠莲介绍,从2011年启动以来,这项活动已举办10余期。首师大物理系教授王培杰、著名主持人“知心姐姐”卢勤、著名京剧艺术家荀派传人孙毓敏等社会各界名人纷纷应邀走进校园,来到学生身边,与他们零距离互动。
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中央芭蕾舞团芭蕾大师李刚在讲授的同时会让模特在一旁演示,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直观地欣赏芭蕾舞艺术;而央视著名新闻主播郎永淳来讲新闻写作的时候,则采用学生模拟采访、访谈的角色交换形式,让学生亲身体会新闻工作者的感觉。
由于讲座学生报名踊跃,人数经常超出预期,学校常常要另辟场地。
学校主管科技活动的丁伯华主任介绍,学校精心策划,针对各年龄层次的兴趣点开办讲座。如初中生更喜欢活泼的形式和内容,有直观形体展示的芭蕾就很适合他们;高中生对尖端科技领域更感兴趣,大学教授讲纳米、混沌等理论更对他们胃口。
国际教育典范 中美高中班,学生进美前50位大学
“Everything looked so charming in brilliant sunlight/floated in the air/millions of fairies/sparkling/were they/within the sunlight”(阳光洒过的世界,如此美好/尘埃也如千万只精灵/在空中轻快地腾跃/阳光下,翩翩起舞)。这是首师附中美实验班高一学生黄河清在英语文学课外教指导下写出的英文小诗的部分内容。作品的灵动和意境让人感叹于这个16岁孩子的文采及对生活独特细微的观察力。而在其所在年级,类似优秀作品比比皆是。
2008年,首师附开设了中美高中实验课程项目,成为本市首个,也是唯一与美国高中直接合作的公立普通高中。国际化的教学模式与中西合璧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该项目成为首师附的独特品牌。
国际部主任马德玲介绍,学生要经过中考及项目个性化的入学考试,优秀者方可入校就读中美班。任教的中外教师比例约为1∶1,所有外教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有教师资格和教学经验的优秀美籍教师,通过学校考核、学生试听,才能正式上岗,并接受美方学校的监督与评估。中方教师为首师附中英双语骨干教师。严格管理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规化与高质量。
学生在完成中国必修课程同时,选修部分美国高中课程及AP(大学先修)课程,以及四声部英文混声合唱、英文戏剧表演、TOEFL/ SAT 等选修课程。学生对课程和学业生涯的安排有着较为灵活的选择。
学校中美班绝大多数毕业生已被美国前50位大学录取,其中不乏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常青藤名校。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首师附这个先行者迈出了典范性的第一步。
优秀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教学副校长张国平介绍,附中汇集了一批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所有年轻教师都有博士、硕士学历,半数以上教师为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校长沈杰表示,再过两年,学校就要迎来百年校庆,自己要做的是继承首师大附中百年积淀的深厚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之路,带领全校师生奋发努力,以优异成绩向校庆献礼。在传承学校人才培养上的优秀文化的同时,学校要把人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坚持以育人成才为本、学术研究为魂、课堂教学为主、责任大局为重。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首师附要为其未来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奠定基础。
百年书香薪火相传,正如校歌所唱“培育一代有为青年,你是我启航的港湾”。我们相信,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将成为更多雏鹰展翅飞翔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