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育才学校 昔日马背摇篮 今天示范名校

发布时间:2008-03-17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彭 丹

  1937年,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在延安成立了延安保育小学,在革命战争时期,抚育了众多抗日志士子女和烈士遗孤,著名的“马背上的摇篮”指的就是它。1949年,它迁入北京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先农坛内,这就是今天的北京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是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其中高中部是北京市示范高中校。学校大部分学生要在这里度过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的时光,小、初、高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整体成长提供了条件,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也更为深厚。
一亩三分地上的中学
  阳光明媚的午后,记者来到位于先农坛内的育才中学,在经历了几百年沧桑的古建筑包围下,育才中学显得格外朝气蓬勃。校园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题词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提醒着人们这所学校不平凡的历史。
  学生们正在操场上体育课。操场的对面就是先农坛观耕台。观耕台的南面,有一亩三分地,是古时候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之地。据说“一亩三分地”这句俗语就从此而来。学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现在操场所在地就是皇帝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的地方。
  校园里的建筑都是仿古建筑,灰墙红柱子,雕花走廊,再加上参天大树……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了古香古色的皇家园林。学校教务处主任何弋说,育才中学的校园环境在北京中学里十分少见,在这里求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份独特的经历。的确,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静下心来学习成了一件美事。
  学校的校史陈列馆,记录了学校从延安到北京一路迁徙的足迹。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带人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陈列室里有一面校长墙,墙上挂着徐特立、李飘萍、吴燕生等历任校长的照片。校长墙的旁边,就是校友墙,李铁映、刘元元、宋丹丹、王治郅等人都曾在这里就读。何弋说,每年新生入学都会来这里参观,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历史。
生物课搬进博物馆
  学校积极推行新课改,提出了“生物新课改与自然博物馆教学资源整合研讨课”计划,将生物课堂搬到了自然博物馆。学生每周有两课时到自然博物馆上生物课。第一节课由馆内的专家讲授生物方面的专业知识;第二节课,再由学校老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解。为配合生物课教学,学校还建了“五谷坛”,让学生识五谷,感受自然。
  学校开设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在高一开设了两门综合类课程、四门学科类课程,如先农坛文化、数学思维培养、物理科学方法探究等。何弋介绍,先农坛文化课是具有学校特色的一门校本课程,由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老师一起备课、上课,让学生了解更多综合知识。
  学校在对学生培养上,不仅注重学科知识,更注重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一的诗文朗诵会、高二的戏剧节是学校每年的固定项目。戏剧节上,学生自编的节目有学校专场、兄弟校专场和社区专场。学生们的表演不仅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社区居民也很喜欢。利用环境优势,学校开设了传统活动环坛赛,将长跑比赛地点放到了先农坛内坛进行,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先农坛文化,又让体育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令家长落泪的老师
  为让高三学生得到老师的更多指导,学校在高三年级实行了导师制。355名学生被分配给36位老师,每周定期和学生谈话,了解思想情况,指导学习。
  优秀的革命传统影响着一代代的老师和学生。很多老师在午休、课后时间义务为学生辅导功课。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们把枯燥的家长会变得丰富有趣,家长会上不再是老师说,家长听。有的老师让学生主持家长会,有的老师利用图片、幻灯的形式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信息。何弋告诉记者,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把全班30多名学生每个人的照片、性格特点,都做成了幻灯片,一个一个地放给家长看,很多家长看了以后都感动得流泪了,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如此关注和了解过自己的孩子。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