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家长的还是听孩子的?
在父母和自己的想法之间找到平衡点
余婉婷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生涯教师
听家长的还是听孩子的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家庭期望与个人意愿。父母和自己观点不同不代表是对立关系,其实双方在思考时都是为了找到更合适的选择,目的是一致的。而高考志愿报考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是一个复杂且意义重大的问题,这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父母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之间找到平衡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清晰自我认识。如果孩子对某个专业或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那么选择这个领域往往会更有动力和幸福感,更有可能在未来取得成就。这提示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价值观等。不少孩子对于自己的特点有一定了解,对生涯规划也有一些思考。而有些孩子未在高中阶段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对专业学习内容和职业所需能力等信息也不甚了解,面临报考感到茫然无措。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也许省心省力,但这次关乎生涯发展的决策终究要由自己负责。内心的想法要与父母进行充分沟通,通过沟通,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收集信息。同时,父母的反馈也能补足我们自我认识的一些盲点。
其次,孩子需要认识到父母的意见往往基于对子女的关爱和自身的社会经验。有时可能因为代沟或信息不对称,导致他们对某些新兴行业或专业的认知有所偏差。父母通常希望孩子能够选择一个稳定且有前景的专业,从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和幸福,这种期望本身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拥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这在进行决策时能给予支持和帮助。所以,父母的建议是值得借鉴和考虑的。
总的来说,与父母探讨志愿报考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信息分享的过程。互联网中丰富的信息使得高中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职业信息,但由于经验的缺乏,有时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是片面的,比如有些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来自小说、电视剧、综艺节目,看到的都是该类职业有吸引力的一面,这与真实的职业世界是存在偏差的。因此,孩子要广泛收集信息,尽量从真正的职场人那里多收集专业和行业信息,包括就业前景、行业发展趋势等,然后和父母共同研究不同专业和学校的信息,共同制定一个合适的志愿填报计划。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都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接受可能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职业道路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保持学习和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的人生都独一无二,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
做孩子最忠实的支持者
顾振宇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
2023级毕业生家长
我家孩子目前就读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分子生物学。在孩子高三时,我决定让他自己选择兴趣方向。孩子从初中起就对生物学有着极大的兴趣,自初中以来生物和化学两门学科的成绩一直也很优异,所以他就想在大学进一步学习生物。
孩子很喜欢做实验,尤其是生物课上的实验。他对微观世界很感兴趣,喜欢阅读前沿的科学文章,每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时他都会去了解,这让我更加确认了孩子是“研究型”人格,或者说是典型的“ENTP”人格。
考生作为成绩的“持有者”,如果能有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再好不过,那样家长就要尽可能听孩子的选择。家长伴随了孩子12年的学习历程,作为成绩的“见证者”“分析者”,我们要用充足的社会经验,带领孩子去分析当今社会形势、就业形势,搜集备选专业未来就业选择有哪些。这个过程最好和孩子一起进行,也是丰富孩子视野的机会。
作为家长的我们,对孩子做出的选择要尽量支持,但要先帮助孩子一同搜集选择的专业、目标院校、未来就业方向等资料,让孩子明白自己选择道路的发展方向,并让他用一个广泛、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报考院校这件事。
确定好选择方向,孩子就开始搜集想报考的院校信息了。我和孩子一起查看了往年各校各专业录取分数线,以孩子在高三多次模拟成绩综合考虑,我们先将和自身分数上下浮动20分左右、有意愿就业的相关专业学校圈画出来,并详细了解这些学校的相关专业。
详细了解国内学校后,孩子和我说,他对国外的生物专业也很感兴趣。作为家长,如果有能力满足孩子出国的愿望,就该放手让他去历练。之后,我和孩子查看了国外的生物专业,了解到以孩子的分数在国外也能取得较好的生物专业的成就。最终,经过多方询问,了解情况,孩子最终选定了澳大利亚作为目标国家。
在着手准备出国的相关事项中,我和孩子共同做着努力。孩子努力准备雅思考试,我则联系中介机构开始递交offer,准备签证等过程。最终,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我家孩子的选择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他的兴趣指引。我认为,如果孩子自己能够有一个绝对感兴趣的科目或就业方向,那么家长就可以让孩子自由地在这个方向上发展,毕竟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而家长则需要以成年人的眼光来带领孩子分析专业的多方面问题,利弊分析要做到位。兴趣使然的选择确实有很大好处,一是兴趣可以让他在大学学习时更有动力去挑战一些有难度的知识,甚至能使孩子主动学习了解、做研究;二是兴趣驱使的就业选择会让他在工作中累中有乐。
做好孩子的信息搜集员
陈 英
北京市第十中学
高三学生家长
在填报志愿时,我认为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梳理繁杂的信息,提供帮助和参考,但不决定孩子的理想。以我帮孩子搜集强基计划信息为例,在决定给孩子报强基计划之前,我对强基计划一知半解。孩子一模成绩出来后,比高三第一学期的期末成绩区排名前进了100多名,达到了可以考虑强基计划的分数。对于不想放过孩子任何一个未来发展机会的家长来说,我开始研究强基计划,为孩子搜集相关院校信息。
由于入手比较晚,一下子有种紧迫感。经过一番了解和研究,我和孩子进行了沟通,孩子说:“妈妈,强基计划可能要求挺多,您帮我好好研究一下吧。”于是,我继续做了一些功课。
女儿的选科是史地政,属于纯文科,对文学、历史、哲学情有独钟。经过了解,有些学校强基计划专业正好有女儿感兴趣的文科专业,包括历史、哲学、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根据强基计划多维度考核的特点,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如果孩子的裸分距离招生分数线有一点距离,可能其他方面的考核能够补上这个差距,与其说是差距,不如说是其他方面的特长。更重要的是,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顶尖双一流高校,都是孩子们向往的好大学。
孩子正处于紧张的复习期间,她没有充足的时间仔细去了解。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我身上。有一天女儿回到家,我和她说:“学校建议你报北大,妈妈也进行了研究,觉得可以试一试。”女儿听了我的话感到有些吃惊,她自己的分数还没有达到往年录取的分数标准,她有些忐忑,建议再考虑其他更容易一些的学校,比如南开、人大。我尊重孩子的想法继续进行研究,搜集更多学校的相关信息,继续询问招办老师、相关负责人等。我花了几天时间研究强基计划的政策、院校,以及这些学校的报考流程、报考要求及报考时间,生怕女儿错过每一个关键节点。这期间,除了浏览各大学的网站、公众号,我还在网上搜索了以往报各个学校强基计划同学和家长的经验分享。
为了给孩子提供准确的信息,我和学校老师从专业角度、分数角度等进行探讨和分析,后经与孩子沟通,孩子觉得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还是愿意“冲一冲”,我们最后决定就此“博”一次——报考北大。在整个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我与孩子保持沟通,尊重她的想法,尽量给她提供帮助,可以说,我就是孩子的“助理”和“秘书”,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最后她选择报考了自己向往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