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记者职责与担当的深刻诠释,也激励着无数新闻媒体人和正有意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记者?优秀的记者是怎样炼成的、未来发展如何?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担道义 著文章 新闻记者这样炼成
“一专多能”的新闻人
近日,我国一位战地女记者冲上了热搜榜,在巴以边界报道29天后,央视记者陈慧慧及其搭档终于撤离冲突前线,大家被他们不顾危险、深入一线的精神所震撼。无论在战地前线,还是在抗洪抢险的救援现场,或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看似默默无闻,却用手中的笔一直在为大家发出一手资讯,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新闻记者。
在从事新闻行业的媒体人中,他们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则具备其他行业背景,但他们都因热爱而选择了这个行业。想要成为新闻记者,新闻传播类专业不是唯一的选择。新闻传播类“科班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各有优势,这和他们接受的培养模式密切相关。
在京招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高校,既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具有悠久新闻学发展史的院校,也有北京体育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具有突出院校特色的高校。追溯最早的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在教育部开展的四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蝉联第一或被评为“A+”。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设有新闻、传播、视听传播、广告与传媒经济、国际新闻与传播五个系,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全面打通专业壁垒,开设“新闻学-法学”实验班、创意传播实验班、国际新闻全英文项目等以学生兴趣、爱好和实践前沿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项目,最大化实现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项强“实践”,同时“史论”兼备的专业。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叶明睿介绍,在本科生的教学上,学校会根据不同学科方向,设置丰富多元的课程,并在课程中强化实训,对接就业市场需求。中传新闻传播学科下设的相关专业分布在不同的学院进行招生培养,包括电视学院、新闻学院、广告学院的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等15个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均入选国家一流专业。由于新闻传播学具有显著的实践属性,学校老师在教学时注重将经典理论和前沿案例相结合,将理念和技能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学校的实践环节也基于专业进行拓展,除了配套的实践课程,以及在课程中融入的实践训练,学校还会通过搭建平台、组建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学校通过特色的实践项目,如“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子牛杯”社会调查征文大赛等,让学生深度参与,在真实项目中锻炼自己的写作、调查能力,以及摄影摄像技术等,以拓展学生的传媒技能。
还有的院校具有自身特色,也开设了新闻相关专业或方向。作为具有鲜明体育特色的北京体育大学,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就在体育,学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薛文婷表示,学院设有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专家型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专家型人才要求新闻传播学生要在某一个领域有更精深的造诣。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除了贯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外,更加强化学校的特色教育,包括学科交叉类课程,涵盖体育新闻学概论、体育新闻传播史、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体育视频新闻制作等。学院在新闻学下增设了体育赛事解说和体育赛事制作两个特色专业方向,通常在第一学年结束后从感兴趣的学生中进行遴选。学院还和其他院系合作,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等8个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类相关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拿到国家级三级裁判证,为他们成长为专家型记者提供了更多资源和支持。除了体育专业素养,学院注重学生的新闻实战能力,会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北京冬奥会、东京奥运会、卡塔尔世界杯、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赛事的解说或宣传制作工作。
不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否也能当记者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优秀的行业记者都有其他专业背景,其所学专业也不是新闻学。此外,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近几年的招聘启事中,中文类专业、外文类专业、经济类专业、法律类专业等成为记者、编辑岗位需求量最多的几个专业。新闻行业内不乏财经记者、法制记者等行业记者。“非科班”的学生同样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在一些行业媒体中,薛文婷介绍道,北体大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他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体育素养,是做好体育新闻传播的基础。此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办副主任顾新宇表示,贸大学生外语好、专业基础扎实,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财经基础课程丰富,其中英语类专业包含国际传播方向,前身为英语专业财经新闻方向,更加聚焦财经新闻与国际传播的综合培养,毕业生具有财经外语记者的核心竞争力。
当代记者要具备融媒体素养
媒体转型与技术迭代给新闻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在传统记者所需的知识素养与媒介技能基础之上,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具备一专多能的融合新闻报道人才更受欢迎。
叶明睿表示,首先,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记者要始终秉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其次,优秀的新闻记者必定是一位优秀的故事讲述者,能够将零散的新闻素材有效地组织起来,编织成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故事。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应是一位实践家,办公室中写不出好新闻,做新闻就要积极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扎根中国大地,深入到社会基层,不断进行调查与采访。第三,记者是职业的新闻信息采集和传播者。这就要求他们要时刻留意身边或远方正在发生的事情,永远对生活中的变化保持好奇,并有着强大的信息搜集与梳理能力。
此外,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融合新闻报道人才,具备融合的意识与观点,深谙互联网传播规律,理解全媒体下信息呈现的形态与可实现的手段,同时掌握或精通短视频、H5、VR、AR、无人机、微信推文等新型报道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可实现效果。
薛文婷说道,传播生态受到媒介技术影响,新闻专业学生要具有技术意识,关注技术的发展,同时还要有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国际视野。为了让学生关注媒体前沿,学校开设了很多前沿课程,如体育营销传播前沿课,会邀请商业平台相关人员讲授在拿到赛事版权后,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流量做到最大,将用户做到最多,将运营做到最好。
顾新宇表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财经记者,需要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良好的新闻传播素质、宽广的国际商务与新闻专业知识结构,以及跨文化的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国际财经新闻与传播各类工作。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财经热点的嗅觉和判断,以及结合国际大背景、国家经济形势等内容输出具有正确方向的财经内容,甚至对外多语种的财经观点。总之,记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很多、要求也很高,想成为优秀记者要下一番苦功夫。
记者入行要完成哪几步
从报考相关院校、学习相关知识,到校园招聘、企业招聘、入职培训、考取记者证,成为一名记者需要哪些步骤,都要经过哪些挑战呢?
对于感兴趣的考生来说,首先是高考填报志愿,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考生可以报考新闻学相关专业,同时也可以考虑报考具有行业特色和优势的学校,学习该行业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型记者。在人民日报社2023年度公开招聘岗位信息表中,采编业务的招聘专业方向涵盖新闻传播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社会学类、法学类、经济学类、医学类、外文类等,涉及专业范围广泛,很多专业的考生都有机会应聘。此外,除了新闻媒体等单位对外招聘外,一些媒体、企事业单位还会在北京各相关高校的校园招聘会上遴选优秀毕业生。
在经过遴选进入心仪单位后,入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记者了解到,日前,中国新闻社就进行了一场为期4天的入职培训,多位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和中新社各部门负责人,为新入职员工就“记者如何适应融媒转型”“新媒体内容如何获得更大流量”等作了讲座。入职只是开始,媒体人还需要不断学习和进行自我提升。
在正式成为记者前,按照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只有参加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合格并依法取得新闻记者证后,才能成为新闻记者、具有开展新闻采编活动的合法权利。记者证是从业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根据相关文件,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设立《新闻基础知识》和《新闻采编实务》2个科目。2023年考试采用纸笔考试形式。只有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批准设立并列入新闻记者证核发范围的通讯社、报刊出版单位、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以及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机构等单位人员,才可以参加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在拿到记者证后,就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记者。
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人才成行业紧缺
在最新发布的《2023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大数据报告》中,从薪酬中位值看,2022年行业薪酬排名第三位的是新闻和出版业(20.5万元)。叶明睿表示,目前行业的发展是很可观的。传统媒体的转型和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多元化的就业岗位。但也正是因为行业的发展和不断革新,单一工种协同模式朝复合型人才模式转变,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这个行业更需要稳中带新,能够快速适应变化,既懂内容又懂技术的人才。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相关高校要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薛文婷表示,如今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人人都是传播者,但高水平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较为紧缺。学校新闻学专业有4分之1的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有的选择继续深耕新闻传播领域,有的则认准某一个体育项目进行再研究,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事新闻行业可以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包括很多行业的优秀人物,这是新闻行业提供给年轻人难得的学习机会。
此外,随着国际化发展以及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发展战略,国际传播成为重大战略发展需求,更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人才来服务国家的发展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举办外国记者长短期访学和交流项目,并启动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媒体高层的“全球新闻传播英文硕士项目”,目前已形成覆盖本硕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长期培训与短期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毕业后能为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贡献新闻人的力量。
对于报考建议,薛文婷建议高三生,一方面先要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了解这个社会、了解新闻行业到底是什么,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性地作出选择。优秀的记者通常都是社会活动家,性格外向活泼、乐于与人沟通、有好奇心、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学生可以考虑从事新闻行业。
知名媒体记者说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标里,记者是再好不过的实现“行万里路”的职业。看过截然不同的城市,采访过截然不同的人,生命的宽度在不断拉大,人生体验也在不断丰富。作为记者,庆幸自己在不断地突破狭隘,增长见识,也正因为这样,一直觉得自己学得不够多、见识不够深,从此永远激励自己走下去、思考下去。
专业知识是一个学生成为记者必须打好的基础,许多在学校学习到的新闻理论知识经过时间的检验依然可靠,不管媒介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新闻行业的底层逻辑始终有其较为固定、传统的运行规律,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在新闻实践中审时度势,对新闻从业者来说,也是观察、反省自己的对照表。
作为对新闻行业感兴趣的高三生,需要广泛涉猎不同媒体的报道,包括国内、国外,有时无需太深入地思考,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
(新华社体育新闻编辑部记者、编辑 季嘉东)
在成为记者后,我深刻体会到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职业,但也非常有意义。我喜欢我的工作,因为它帮助我认识到了各行各业的人,了解到了更多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
我在学校学习的语言和中外文化课程对成为一名记者非常有帮助。首先,翻译专业的毕业生在语言表达和跨文化沟通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这对于新闻工作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常常需要理解和传达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信息。外文记者通常需要外派到其他国家工作,而翻译学习积累起来的语言能力和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其次,深入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际新闻,同时也为采访和报道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和深度。
对于高三生来说,如果你们对媒体行业或英语专业感兴趣,我建议大家要广泛阅读和写作,培养扎实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同时关注国内外新闻,了解新闻业务的基本原则。此外,实践也很重要,可以参与学校媒体工作或新闻实习,积累经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届英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知名媒体某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