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年 高校育人蹚出新路子

发布时间:2023-10-26 期号: 1731期

编者按:随着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召开,相关话题成为近期全民关注的热点。今年是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这十年间,首都高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不断积极探索,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一带一路”十年 高校育人蹚出新路子

开设40多个小语种专业  铺设交流之路

在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担任了翻译。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多所高校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开设多个“一带一路”相关语种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招办副主任徐丽莉介绍,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学校获批开设尼泊尔语、索马里语、泰米尔语、土库曼语、加泰罗尼亚语、约鲁巴语、蒙古语等42个“一带一路”相关语种专业,其中38个为全国唯一学科点。泰米尔语、蒙古语、亚美尼亚语、马达加斯加语、阿塞拜疆语、尼泊尔语已正式招收本科生。所有外语专业的本科生都要学第二外语,还可修读第三外语,例如,爱尔兰语等专业虽未正式招收本科生,但以“三外”的形式供学生选修。

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培养高端外语人才以及深入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人才,2016年起,北外在非通用语种专业实行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按照高考成绩(70%)+校测成绩(加权30%)的总分来排名录取。2024年,综合评价拟招生专业包含阿拉伯语、土耳其语、乌尔都语、印尼语、越南语、阿姆哈拉语等25个语种。

在第三方统计的排名中,北外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薪酬排行等均在全国前五名。以孟加拉语为例,2022年共计8名毕业生,100%就业。深造高校包含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就业单位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及高校等。

根据“一带一路”人才需求,北京语言大学近年开设了七个小语种专业,包括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涉外石油人才实验班)、土耳其语(土英复语)、波斯语、俄语、罗马尼亚语(罗法复语)、印度尼西亚语(印英复语)。北语招办主任王悦介绍,学校每年会根据国家宏观战略和人才需求情况做出专业调整,例如,对土耳其语(土英复语)和波斯语、罗马尼亚语(罗法复语)和印度尼西亚语(印英复语)实行隔年轮招。在相关小语种专业上,学校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如,土耳其语(土英复语)专业就是培养以土耳其语为基础语种、以英语为通用复合语种、以法语或日语为第三外语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俄语-中亚语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其教学成果“俄语+中亚语复合型特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多次获得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学院相关专业更加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学院副院长古丽巴努木介绍,学生入学后第一年学俄语,大二开始增加乌兹别克语或哈萨克语。学校专门设立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人文交流中心,并与相关国外院校进行合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结合“一带一路”人才需求,分别于2014年开设了波斯语专业,2015年开设了希腊语专业,助力国家关键语种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学校共有12个小语种。学校招办副主任顾新宇介绍,大部分小语种每年均进行招生,其中越南语、葡萄牙语、希腊语、波斯语根据人才需求情况隔年招生。

有关专家表示,今年上半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在新文科建设中特别提到,“强化重点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具有复合型特色的“涉外型”语种人才,一定是急缺且关键的人才。

 

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为往来合作加速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成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交通相关人才也成为该领域“紧缺”的抢手资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北京建筑大学还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共有28个国家的74所大学陆续加入,成为北京市对外交往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

北京交通大学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交通运输类、电气类等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大类专业,并根据实际需求,不断丰富专业内涵,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2023年为例,学校根据人才实际需求情况,新增数据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等6个专业,同时面向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增设交通运输+信息与计算科学、土木工程+金融学等4个双学士学位招生项目。以上专业主要为理工类专业,2024年起在北京市均要求选考物理+化学。

学校有关老师介绍,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北交大实施“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全面推进大类培养模式,实施主辅修学士学位制度,同时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打造一批以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慧交通为代表的前沿专业。此外,学校持续推动“3+1+2”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学校还实施国内外学生全程混班培养、中外合建教学团队联合培养、互换国际交流学制学分对接互认等培养形式。2018年以来,共培养选送21人次赴联合国、东盟、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组织实习。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国际物流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尽管有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中欧班列依然持续保持逆势增长和安全稳定畅通运行。“一带一路”国家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对物流从业人员产生巨大需求。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芮嘉明表示,跨境物流服务更需要一支业务技能水平高,熟悉全路全带营商状况、法律法规和文化宗教,视野格局国际化,热爱跨境物流服务事业的高素质、高层次物流及供应链专业人才队伍,这一领域人才毫无疑问在未来是一种“紧缺人才”。

 

“丝路电商”为经贸合作赋能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日益频繁,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高校在专业设置与培养上也做出调整。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2013年起增设国际商务、贸易经济两个专业。近年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学院在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上进一步更新优化。例如新开设中国开放经济学、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课程,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中国对外开放重大战略、理解“丝路电商”如何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赋能等。另外,教师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相关理论与政策研究,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新需求。

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李瑞琴介绍,学校经贸类专业毕业生薪酬大约在0.7万至1.5万之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为经贸类专业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经贸类毕业生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有望获得更高薪资待遇。

如果想要报考经贸类专业,李瑞琴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坚定专业自信。在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下,永远都离不开深耕经贸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第二,要强化数理思维训练。高水平的经贸领域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功底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第三,数字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包括经贸领域,学生要在交叉学科领域积累更多知识。

 

启动“双碳”绿色能源合作  共建“新丝绸”新内涵

能源资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有力载体,成为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新丝绸”。

在“一带一路”方针政策指导下,为了满足人才需求,北京化工大学在能源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等优势专业基础上,近年来新增氢能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资源化学等本科生专业。同时基于“一带一路”发展需求,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开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生物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双学士学位项目。

学校国际教育学院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依托“大化工”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目前已开展了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括:与美国底特律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项目(外方对接专业:机器人及机电工程专业),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合作举办生物工程专业本科项目(外方对接专业:生物过程工程专业),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合作举办工业设计专业本科项目(外方对接专业:产品与船舶设计专业),与美国佐治亚大学合作举办生物工程专业硕士项目(外方对接专业:生物制造与生物加工)。

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清雅表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能源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能源合作,参与国际竞争,不仅需要高素质能源类专业人才,更需要“能源+外语”类复合型人才。想要报考相关专业的考生,一定要坚信这个领域大有可为,能源是国家重大基础领域,需求持续存在。在国家大政方针和“一带一路”倡议下,能源领域将发生深刻变革,迫切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只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未来一定大有可为。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推进各国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合作道路。氢能具备绿色环保、质量能量密度高、无碳排放的优势,也是“双碳”目标框架下的重要研究课题,但在产氢-储氢(输送)-用氢环节,包括氢能安全都存在一些挑战和未知。氢能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能源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等专业都有广阔发展空间。

 

 

“大周边”视野促进多方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带来了经贸、基建等领域的硬核发展,同时也孕育了国际关系学、外交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视野研究,比如中央民族大学的历史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本科实验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生项目,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设立的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等。

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在国内率先开设历史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本科实验班。据学校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陈鹏介绍,学院以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关系史为教学重点,从“大周边”“大外交”视野出发,培养能够从多学科视角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展开深入、全面探究的创新人才。该专业按历史学大类招生,大二结束时分具体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学习兴趣,经遴选进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

为了激发学生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的学术兴趣和实践能力,该专业实施全员科研项目制,依托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对接各类学科竞赛,推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年度学术动态”等精品团队学术训练项目。此外,学院还会定期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外交、军事、人文、商贸关系史个案研讨课,组织学生担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活动的志愿者。

陈鹏介绍,该专业毕业生深造率超60%,多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从事中外关系史研究。因学生国际化程度高,普遍掌握多门“一带一路”国家官方语言,不少学生还赴国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

在文化交流的实践方面,酒店、旅游等服务行业也在加紧对高水平职业型人才的专业培养。

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负责人于涛表示,国家进一步提出着力以“一带一路”带动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意味着开放的重点将由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而酒店业所在的泛服务业及旅游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未来的“住宿”业将会成为人们更深层次体验异域文化和交流的新场景。“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未来就业地域范围更加广泛,同时对于大住宿行业的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加大,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机会以及职业发展的路径都将会快速提升。

该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总体安排从酒店基础技能入门,继而学习岗位专业知识和运营管理课程,最后到高级管理的学习。学生不但要学习酒店运营管理各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会酒店各个岗位的实践操作技能,更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真正掌握酒店行业实际运行和管理中的规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培养关键人才,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高校一直在做的努力。有关专家表示,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相关专业的人才支撑仍是最基础的因素,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坚持“走出去”战略的源动力。因此,相关行业在未来一段时期仍然是黄金发展期。有意向报考相关专业的考生,一要打牢基础,扎实学识,在高中阶段注重数理学科基础、逻辑思维、语言能力等,进入大学后继续提升,强化所学专业;二要培养创新思维,适应现代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变化需求;三要树立交流合作意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交流合作中促进自身提升。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