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专业不满意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3-10-07 期号: 1725期

编者按:随着各高校陆续开学,大一新生们已开启全新生活。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发现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当“心之所念”遇上“学非所愿”,有没有机会再次选择?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2024届考生来说,又如何提前做好准备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呢?

 

对专业不满意怎么办

重新选专业  有这些途径

  目前,高校为想要换专业的学生开辟了多条路径,学生可通过转专业、高校二次选拔、辅修双学位等方式来做出新的专业选择。

 

转专业

转专业是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最常见的方式,近年来,高校转专业政策逐渐宽松。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自2004年起就在市属高校中率先实施“零门槛转专业”制度。在转入专业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所有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不附加任何条件限制学生申请。

北京科技大学转专业政策零门槛、不设限。除了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其他本科生在大一学年末或大二学年末,都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学校对转出的人数和学习成绩排名都没有限制。同时,学校还开设了专业导论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科学选择专业。

在“零门槛”转专业模式下,高校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们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百分之百”满足学生选择专业要求。有些高校给学生多次选择机会,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学生有三次转专业机会,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学生有两次转专业的机会。

“零门槛”转专业的高校中,有些是“转出零门槛,转入有考核”,受转入专业接收能力的限制,不是每位申请转专业的学生都能成功,学校对学生有成绩要求或考核。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学生转出的学院对学生进行综合审查,条件相同则依据必修课平均绩点进行择优选拔。拟接收学院按专业成立专家工作组,依据专业特点,对申请转入学生进行面试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潜质潜能。

北京林业大学招办副主任刘芳表示,从学生的转专业意向来看,两类专业备受青睐,一类是社会需求量旺盛、就业口径相对较宽的专业,如计算机类、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应用心理学等,这些专业未来出口较多,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都有较多提升的选择空间;另一类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拥有“双一流”学科的加持,也是学生青睐的转专业选择,比如北林大风景园林专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近年来语言类专业学生转出率较高,学校招办副主任顾新宇表示,这一方面是由于语言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特长,另一方面是由于贸大的经济类相关专业更具吸引力。转入申请比例较高的为金融学、会计学、法学等专业。学校小语种专业近几年申请转出学生有下降趋势,一是因为2023年起学校部分语种与经济类专业开展双学士学位联合项目;二是因为小语种学生毕业就业层次高,服务国家对外开放事业发展,是国家重点培养领域人才。

为了能让更多学生入读心仪专业,一些学校扩大了热门专业的转入比例。中国政法大学招办副主任于瑞辰介绍,2023年起,学校法学专业转入比例由5%调整为10%,转入法学专业学生由国际法学院接收。

有关教师提醒,热门专业转专业申请人较多,竞争更激烈,成功率也会比其他专业略低。如北科大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转入成功率约40%—70%,其他专业成功率为80%—100%;北京印刷学院编辑出版学(韬奋实验班)、数字媒体技术等热门专业,转专业成功率约50%,其他专业成功率则可以达到90%以上。

此外,部分特殊专业的学生不能参与转专业。一般就读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强基计划、中外合作办学、艺术类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不得申请转专业或转专业受限。

 

入校后二次选拔

  许多高校都开设有各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一些特殊培养模式会面向新生重新选拔。如北京体育大学各学院举办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方向班等可供学生实现转专业。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梁希实验班)专业在新生入学时开展校内选拔。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致远新工科实验班,由智能制造类、智能计算类、智能材料与化工类3个班组成,还有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实验班和中法工程师实验班,全体新入学普通本科生不限专业和成绩均有机会报名参加选拔,成功后直接转入新的实验班学习。

  南开大学“8+4+X”二次选拔所有项目(除个别班级有特殊专业要求),即“8”个伯苓班(南开大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平台),“4”个定制双学位班(南开大学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X”个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培养平台面向新生“零门槛”开放,学生一入校即可按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参加选拔,每年提供约800—1000个名额,选拔比例近新生的25%。

 

辅修双学位

目前,很多高校支持学生攻读双学士学位或辅修学士学位。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了20余门辅修双学位专业,供学生多元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课程。中央财经大学有金融学、会计学、法学三个辅修双学位专业,面向在校生开展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教育,学生符合规定条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未来就业意愿等,自主选择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

一般来说,辅修双学位的学生需要同时学习两个专业的课程,还要通过相对应的考核。对外经贸大学规定,学生申请辅修双学位应申报前两学期各门课程无不及格科目,且已修课程学分平均绩点达3.00以上(含)或平均分达78分以上(含)。北京建筑大学辅修专业实行跟班上课或单独开班上课,单独开班上课时间原则上安排在晚间、双休日或假期,学生凭“辅修专业听课证”听课。

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考试要求与主修课程要求基本相同,辅修课程考试合格取得学分,不合格须重修。有关教师建议,如果决定辅修第二专业,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时间规划。

 

 

 

 

 

 

转专业  过来人这样做

高考后,可能很多同学会对被录取的专业不是特别满意,或者在大一上学期经历了对这个专业的学习之后,发现这个专业不适合自己,跟自己预想不太一样,这个时候,同学们就可以开始考虑转专业并进行相关准备。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李怡帆(工商管理专业转至心理学专业):

高考时,我最想学的专业是应用心理学,但遗憾未能被第一专业志愿录取,所以在大一刚开学时,我就确定了转专业的想法。在大一第一学期的学习中,我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就业方面相较于应用心理学可能会略占优势,而在学习商科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乐趣。但出于对心理学长期以来的兴趣,我还是坚持了转专业的想法。

由于早早就确定了转专业的方向,我便提前通过各种渠道认识了许多有着相似经历的学长学姐,向他们了解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每年接收转专业学生的情况。我了解到,虽然转专业申请条件中并没有对成绩有所要求,但好成绩会给申请学院好印象。一步领先也许将意味着步步领先,我在大一第一学期努力学习,成功在第一学期拿到了年级第一的成绩。

有了不错的成绩加持,我在转专业的时间节点顺利完成了申请。为了能够通过最终面试,我又联系了有成功经验的学姐询问准备事项,在她的建议下,我在假期看完了心理学专业相关的导论书籍以及视频课,并且加强了自身的英文听说能力以应对面试的英文环节。同时,为了让面试过程更加流畅,我对着镜子练习了50多次中英文自我介绍,还从网络上搜索转专业可能遇到的面试问题,做好了回答准备,并找到朋友对我反复进行模拟提问训练。最后,我再次仔细思考了自己做出转专业决定的动机,并在脑中整理了所有能回忆起的与心理学专业相关的经历。在对自身有明确的了解和准备后,我顺利通过了最终面试,成功转至应用心理学专业。

北方工业大学学生柴伊丹(机械专业转至通信工程专业):

我高考时被学校机械类专业录取,在大一下学期开始着手转专业的准备,最终在大二成功转专业,成为了一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

北方工业大学的转专业制度相对宽松。首先,学校转专业的申请时间是在大一下学期的第6周到第9周,每年的3月下旬到4月中下旬都可以申请。当时我的目标比较明确,刚上大一时就决定要转专业,所以我在大一上学期就主动找学院各专业的系主任进行了解,分析自己对哪个专业比较感兴趣,更适合哪个专业,提前了解目标专业在未来会学什么课程,未来就业或深造有哪些方向等。

其次,同学们在大一上学期千万不要有挂科。我建议大家提高一下自己的绩点,争取保持在系里前20%至30%,这样在后续面试的考核以及系主任的素质考察中会更加保险,转专业的结果会更有保障。

最后,同学们要有较深厚的数学基础和英语能力,这对于转专业时要进行的综合考核很重要。学校转专业考核包含综合面试、笔试以及机试,具体的考核方式,根据学校具体的政策确定。

 

转专业不成功  怎样“爱”上本专业

各校的转专业政策不同,转专业成功率也不一样,学生在转专业的选拔上还是有失败的可能。如果没有成功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怎样化“不爱”为“爱”呢?

北方工业大学招办副主任王宏波:要多方了解专业内涵,可通过专业老师、校内师兄师姐以及校友等,培养专业兴趣,合理规划未来生涯,也可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第二学士学位等方式,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处处长章潮晖:没有成功转专业的学生不要过于纠结,要潜心学好本专业知识技能,同时积极做好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准备,将继续深造作为学业规划的一部分。

北京科技大学招办副主任翟文洁:每个行业和专业都有它的魅力,只是我们暂时还不了解它。可以读一些关于专业发展史的书籍资料,了解所在学校该专业的办学历史、行业贡献,跟着导师参与一些课题项目,你可能会庆幸:还好当时没转走。

北京林业大学招办副主任刘芳:了解专业的价值和意义是培养专业兴趣的首要步骤,只有了解专业,才能更加理性地看待专业,增强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其次,专业并不是单纯的课程组合,而是一套有机整合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会有学生不喜欢、不擅长的领域,也会有学生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取长补短可以将“不爱”转为“爱”。此外,厚基础、宽口径是本科教育的特点,专业和就业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在本科阶段,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是基础性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因此,同学们不要困顿于专业本身,而要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

 

提前选专业  招办主任有话说

如果能在志愿填报环节进行更合理的规划,考生就能尽量避免进入自己“学非所愿”的专业。对于即将参加2024年高考的考生,高校招办老师们给出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办副主任顾新宇:由于2024年高考选考科目将有调整,考生首先要对目标专业的选考科目进行了解,保证自己对专业的选择满足最基本要求。其次在高三第一学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专业及就业去向,提前做好专业选择和生涯规划。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招办主任吴小华:首先,考生要通过各大学招办官网,深入了解所报考学校专业的内涵,一般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就业领域等,同一个专业在不同院校,其专业内涵也不尽相同,考生切忌仅从专业名称的字面意思揣测专业。其次,志愿填报要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学生要有职业规划意识和发展的眼光,即根据个人专长、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职业倾向等,结合未来是深造还是就业等个人规划,做好学校和专业的选择。第三,志愿填报时要让分数和位次“留有余量”。在知分知位后填报志愿的模式下,不能为了“不浪费一分”而完全不考虑专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招办主任孟毅芳:志愿填报如何排序、如何选专业是高三学子必做的一道选择题。做选择题有两种方法,如果对题目非常了解,选项就会非常明确,直接选择答案即可。但如果对题目理解不清晰,对选项犹豫不决,最常用的就是排除法。非常了解自己性格、兴趣、天赋优势的学生,职业导向往往非常明确,他们更适合用第一种方法。但对于大部分高三学生来讲,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可能显得有些抽象,这时就可用排除法,排除掉自己完全不适合、不喜欢的专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志愿填报是一个非常“烧脑”的过程,家长和学生一要提早动手,比如对大学专业的了解与选择工作最好能前移,避免出现高考结束后才开始考虑报什么专业的情况出现;二要亲力亲为,因为专业选择是一个“私人定制”的过程,学生必须要对自己的特质、兴趣、天赋有基本的认知,鉴于高中学生阅历浅,家长可帮助孩子归纳总结职业和专业相关的内容,为孩子进行专业选择做参考,但要尊重孩子的最终决定权,切忌大包大揽;三要“高瞻远瞩”,对于专业所谓的“冷”“热”之争,“好”“坏”之争,不要盲目从众,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出个性化判断。

中国政法大学招办副主任于瑞辰:在选专业上,家长与考生的出发点有很多,如专业学习难度、专业热门程度与就业前景、考生对专业的喜好程度,以及不同大学的专业特色与优势等。特色专业以及热门专业不一定是将来就业最好的专业,也不一定是最适合的专业,对考生来说,感兴趣的专业才是最好的专业。

北方工业大学招办副主任王宏波:考生在做志愿规划时不必盲目跟随“网红”专家追捧所谓“热门”,适合自己最重要。另外也要提前了解大学的转专业政策,为自己保有二次选择的机会。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