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支招两轮复习 五次大考
9月,高三生已进入一轮复习阶段。高三这一年,高考生将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高中所学知识进行两轮系统性复习,并要进行首次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模、二模等五次规模较大的考试。不同考试的定位、功能是什么?在不同复习阶段又各侧重什么?本期报纸邀请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清华附中、十一学校等京城各中学一线教师来支招。
一轮复习
(9月—1月)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尹博远:高三复习的核心目标是使知识结构化,明确常见问题的解决思路,以便更快、更好地分析综合复杂问题。实践中通常安排成两轮复习,其中一轮复习的主要目标包括回顾重点知识和实验,梳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梳理常见问题类型并明确其解决思路等。
一轮复习不是新授课的压缩和再现,而是要根据复习内容的特点和问题解决思路,对复习内容进行模块化重整。考生在一轮复习中要做好笔记和问题的梳理,并及时找老师答疑。梳理笔记的过程就是知识内化和结构化的过程,因此不能依赖于参考书。
一轮复习中,模块间可以进行适当综合。不建议一轮复习中进行大跨度的模块综合,或进行较复杂的实验探究,以防影响复习进度,或打击考生学习信心。
考生在做题时,不应单纯追求题量,而要仔细归因,反思是否存在基础知识和思路方法上的漏洞,是否明确了常见类型问题的解决思路。
二轮复习
(2月—4月)
门头沟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韩娟:二轮复习阶段是高考冲刺的关键环节,一般是在高三第二学期开始。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夯实基础上,优化知识结构、突出重点主干、提升综合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等更高层次的复习。二轮复习中考生要明确复习的重点和目标。
考生在复习中首先要查漏补缺,然后落实重点主干知识,科学地进行知识体系建构,树立模块内和跨模块的梳理和整合;在能力提升方面,考生要精选时政热点、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训练、提升综合能力;针对高考试题的综合性及其评价标准,高考更加关注学生答题的逻辑性,因此考生要关注逻辑思维的培养。
10月初首次月考:夯实基础 明确复习目标
首次月考一般为学校自主组织。由于各校教学安排和复习进度有所差异,所以考试内容也不相同。一般来说,首次月考涵盖暑假作业、高三初的新知识以及高二学过的知识,目的是检测高三开学以来考生的学习成果。
北京八中教师张东宇:本次考试作为高三开篇大考,被视为“启航号角”,考生要通过这次考试迅速融入高三的学习节奏,明确自己的学习状态、知识掌握水平,为后续的复习制定更为明晰的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首次月考的考试范围不广,考生应在备考中努力做到把知识点“颗粒归仓”,打实基础。此外,还应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备考复习节奏,如各科时间的统筹,“刷题”与复习的权衡,复习资料的高效利用等。最重要的是,考生需要调整自己的应考心态,确保在考试中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考后,考生要利用好首次月考的“诊断”功能,深入反思月考反馈出的问题,找出失误的原因,必要时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从备考全局来看,考生还应根据此次考试反馈,调整学习策略,加强薄弱环节。
11月或12月期中考试:锻炼思维 调整复习节奏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由各区统一命题和组织,主要考查内容为本阶段所复习的模块知识。
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雷其坤:本次考试是考生第一次在高三参加正规考试,对建立信心至关重要。巩固基础知识,完善学科网络,同时锻炼解题思维能力,将各个模块的知识综合运用是本次考试的重要考查点。此外,期中考试也是调整学期内复习的节奏,让考生能够调节自身学习状态的一个时间节点。
房山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闫丽红:近年来,北京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情景化、多元化,要求考生在拥有扎实基础的前提下能运用综合思维解题,期中考试也重在对该能力的考查。在备考中,考生首先要在老师的带领下摸透各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提升结构化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让知识相融;其次要锻炼观察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对热点事件的敏感度,提升从情景中分析试题的能力。
宏志中学教师高颖:考生在考后要合理看待成绩,避免出现情绪波动,影响后续的复习。在认真分析试卷后,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或解题中答题不规范的情况,要制订调整和提高有效的方法,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和备考指引方向。
2024年1月期末考试:承上启下 诊断复习弱环
期末考试为各区统一考试,考试内容会尽可能覆盖高中的知识体系和关键能力,主要考查考生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期末考试的目的在于诊断和查漏补缺。本次考试一方面检测考生复习效果,助其查找知识漏洞,找到问题的症结;另一方面对于全面诊断各学校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精准的定位作用,以便于各学校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启寒假和下一阶段的复习。
虽然在期末考试前,各校一般都结束了一轮复习,但期末考试仍然考查的是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费小建:首先,考生务必重视主干知识,关注基础知识的理解;其次,要继续提高自身在新情景下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复习时要用自己的逻辑梳理基础知识,重点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考后,考生要利用好寒假这段宝贵时间,复习教材、分析整理各区期末试题,一方面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梳理主观题答题思路,提高自己的信息概括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路径,争取“弯道超车”。
宏志中学教师高颖:期末考试还有一大重要功能——全区定位。期末考试既是一个学期复习结果的检验,也是一次重要的模拟演练,在这次考试中考生可以明确自己在全区的位置,对高考制订目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024年3月或4月一模:对标高考 梳理知识结构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又称“一模”,是各区、各校、各位家长考生最重视的一次考试。本次考试考查考生一轮复习后整体知识点的掌握、所有模块之间的关联,并对高考高度仿真,从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题难度等各方面力求与高考一致,让考生增加考场经验。
房山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闫丽红:针对一模的复习,要像应对高考一样准备。在一模前,考生要大量重复做往年高考试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给试题建模分析结构。由于新课标下的试题会融入多个模块知识点的考查,考生还要训练如何更快地调用不同章节知识答题的方法,如回到教材,学习教材的知识结构加深记忆。一模的成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考生前一阶段的复习状况,但考生不要太在意分数,而要将精力放在总结试题规律,摸清试题的出题思路上,加大对错题涉及的知识点的训练,尽全力查漏补缺,“多拿一分是一分”。
此外,考生也要在心理、身体等方面做好准备。调整心态,面对考场中发生的状况、考后的成绩从容应对;注意休息、合理饮食,保持身体最佳状态;提前落实赴考交通方式、路线以及考前考后休息地点。
2024年4月或5月二模:反复练习 提升答题技巧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与一模一样,在考试内容上与高考保持高度一致,注重考查考生在新情景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试卷命题的意图旨在模拟高考、检测复习、引领教学、查漏补缺。考生在二模前后要更加关注答题的准确性和熟练度,为高考做足准备。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费小建:虽然二模距离高考很近,但考生在考前考后依旧要重视主干知识的复习,从全局和局部两个维度加深知识间的关联;考生还要精选试题,反复练习,以提升发散思维能力,加强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应对高考中出现的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