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讲台载千秋伟业,烛光照万里山河。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老师们立德树人守初心,培根铸魂育新人的感人故事。
于会祥:破解“只见分数不见人”难题
一所曾经的“普通校”,如何“华丽”转身赢得百姓认可?北京市育英学校师生认为关键在于,他们有一个好校长。赓续红色传统,为学校铸魂;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校长于会祥的办学实践为普通学校实现优质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
从为学校和师生“铸魂”开始求变
育英学校,一所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红色学校,在名校、大校林立的海淀区,它一度需要一场新的教育变革来实现新的成长。于会祥锁定了第一个突破口——传承红色基因,为学校和学生“铸魂”。他对师生们说:“育英学校从西柏坡走来,育英人的血管里流淌着担当的血液,育英人的生命里承载着国家的未来,这是历史赋予育英人的使命。”
在学校原有育人目标基础上添加了“关心社稷,勇于担当”,于会祥组织修建了校史馆、恢复了五星校门和影壁墙;思明楼前的荣誉榜改成了“育英时评”,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思问楼一侧修建了“英雄墙”,勉励学生“立英雄之志,走英雄之路”……
智育的着眼点是育人
“智育绝不只是‘育分’,智育的着眼点仍是‘育人’。”于会祥带领老师们构建了以“课程·评价系统”“管理·支撑系统”“发展·规划系统”为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此评价方式,打破了“唯分数”观念,引导全校师生从关注“分数”到重视“人的发展”。目前,育英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已经被教育部确定为下一步作为向全国推出的13个重要经验之一。
形成“无体育不教育”的氛围
上任之初,于会祥在午间就把小学生都“赶”出了教室,让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起来。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老师们最担心的是“出了安全问题谁负责”。对此,于会祥说:“我是校长,出了问题我负责。不能以安全为理由,剥夺孩子们玩的权利。”他提出,学校的体育课程要满足全员受益和终身受益的需求,让每个孩子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
“无体育不教育”的整体氛围,不仅使育英学子的身体素质在国家体质健康监测中位居海淀区前列,更树立了其“健康第一”的意识。
将美育与劳育融入育人大课堂
育英学校花园里有五六十棵桃树,桃子年年挂满枝头,却没有一个学生去采摘。这件小事,育英学校偏偏放大了看。经过意见征集,于会祥将“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确定为学校校风,并对其进行了解读:对学生来说,要懂规矩、守礼仪、有教养;对教师来说,要为人诚挚,身教重于言教;对校长来说,要心无旁骛,静心办学。
如今,走在校园里,学生们除了美的收获,还有劳动的自豪。“小学段劳动体验”课程让那个请假回家却埋怨保安认真检查假条、嘲笑保安工作“不用动脑子”的男生,每次经过保安岗都会主动问好……为了将劳动育人课程进一步落到实处,学校还开设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岗位劳动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劳动技能,也锻炼了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对他人工作的包容理解能力。这一举措,育英学校坚持了11年。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宋 迪)
应雪花:做一朵“炽热”的雪花
今年是应雪花在昌平区长陵学校任教的第20个年头。作为一名山区学校英语教师,她无惧困难,心怀无私的爱和责任,她燃烧自己,点亮了无数山区学生的求学路,盛开成一朵“炽热”的雪花。
她让山区学生快乐学英语
长陵中心泰陵小学是山区学校,教师资源短缺,应雪花承担起全校一至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和大队辅导员工作。初到学校,应雪花发现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于是,她从创设英语环境着手,用木板水彩自制英文班牌和标识牌,让学校小院儿充满了英语乐趣;用油印机印制手绘英语小手书;用操场上的大喇叭广播,从此好听的英文故事经常在校园中飘荡回响……应雪花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英语成绩实现了巨大突破,连续三年的毕业班英语成绩进入全区前十,学生参加区级英语各项比赛也屡获佳绩。应雪花所带的英语组连续四年被评为昌平区小学英语优秀教研组。
“老师,我好想您回来上课”
2019年7月,应雪花报名了援藏支教。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用心领会扶贫与民族政策,带着援藏初心和爱教情怀来到美丽的西藏拉萨。起初应雪花承担了一年级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专业不对口她努力适应,巨大的工作量,以及无时不在的“高反”,应雪花病倒了。
“应老师您快点好,我好想您回来给我上课!”住院期间,家长和学生接连不断给应雪花打来视频问候,他们还转着经筒,虔诚地为她祈福。这些诚挚温暖的举动,让应雪花备受感动。经过为期一个月的住院治疗后,她立刻回归了工作岗位。在第二个学期重回英语教师岗位后,应雪花发挥专业特长,创设“歌舞英语”“拼读拍手操”等课堂形式,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极大兴趣;为当地老师举办讲座、上示范课,并与他们共同备课、讲课、听评课,将“新血液”注入当地的英语课堂,让教学模式焕然一新。两年援藏路,应雪花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变“输血”为“造血”,将北京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到拉萨,留在拉萨。
线上课堂讲出新花样
疫情期间,学校将课堂搬到线上。不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课堂形式也发生了改变,应雪花采用各种有趣有效的创新方法,把枯燥的出勤统计变为趣味点名,把互动操练变为真心话大冒险,把书写训练转变为“疫情形势下对外国友人的真实帮助”,孩子们兴致极高。
20年平凡而忙碌的工作,应老师始终把精力、时间和爱都奉献在教育事业上。她的教师生活是一个用生命点亮生命、用快乐浇灌快乐的故事。
(本报记者 岳 阳)
留言板
恩师教导如温风入春,和煦清爽;如清雨唤夏,轻柔温润;又如叶落报秋,浓厚热烈;更如三冬飘雪,刻骨铭心……老师,您辛苦了!
@王策恒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学生
无论风雨,无论坎坷,您都似明灯般为我们照亮前方,坚定陪伴。祝我敬爱的老师,事事顺心!
@刘紫瑄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学生
老师,您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不凡,伴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把希望的种子撒播人间。饮水思源,师恩难忘。在这特殊的节日,祝您教师节快乐!
@陈秭曦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学生
我期待看见满天星辰,是您告诉我脚踏实地的才能看到,我愿长成参天大树,盼您夸我一句良木。愿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赵 阳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学生
当星星隐匿在遥远的天际,依稀的灯光仍然闪亮在您窗前。正因您当下的执着,才有我们璀璨的明天。教师节快乐!
@季宇佳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学生
桃李不言,唯学无际,教师节快乐!
@景智博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学生
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求学路中感恩有您一路指导与帮助。谢谢您提灯引路,育梦成光,祝您节日快乐,工作顺利!
@李婧萱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学生
您守有三尺讲台,只许鲲鹏翔九天;亦携着两袖清风,只愿桃李满千秋。祝您教师节快乐!
@吴宣言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学生
门头沟区
洪灾前,人民教师点亮希望灯塔
凿开校墙往返20多趟运送村民,负重40斤徒步11小时转送赈灾物资,将学校操场改成停机坪,齐心协力打通山区救灾生命线……这些不仅是部队官兵的救援行动,还是门头沟区教育系统干部教师面对洪灾“主动参战”的一次集结与坚守,他们冲锋在先、无私奉献,让学校这一处处灯塔成为了村民的“安全岛”,人民教师则成了点亮灯塔的火光。
“主动参战”做好应对
接到洪水预警后,门头沟区教育系统发出号召“主动参战”。在洪水到来前,门头沟区所有学校都主动报备可作安置点,镇、街道与各校调研商讨决定选用地势较高的学校作为居民临时安置点。安置点学校提前部署,储备物资,准备行军床等。全区20余所学校干部教师接待安置工作、接待医疗队、武警官兵、公路抢修员等。
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作为妙峰山镇村民安置点、物资的集散地、抗灾人员的聚集地,学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主动与镇、街道对接,为村民提供帮助,发挥文明灯塔的作用。京师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吕娜说:“在洪水预警的时候,学校已经主动和镇、街道报备,希望可以为其承担一定的工作。”
门头沟区教育系统针对此次抗洪救灾开展了两个行动,“上岸”行动和“起飞”行动。“上岸”寓意帮助遇险居民临时避难,也与门头沟区地铁站同名。门头沟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曹彦彦表示,在“上岸”行动中,学校干部教师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居民“上岸”后,给予居民生活上的照料,提供舒适的衣服、热水、床、安全的环境,帮助分发救灾物资等。二是安顿后的心理照料,意识到居民的忧虑,学校开放了阅览室、美术教室、报告厅,让大家能够通过看电影、做手工来调节焦虑情绪。三是开展“起飞”行动,装载救灾物资的直升机从门城地区学校操场起飞,将物资空投到山区各镇学校的操场上。这些行动都既有救援人员的身影,更有教师的无私奉献,教师们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校变成百姓“安全岛”
“我放心不下学校,就打算一直守在这里。”当洪水来袭时,门头沟区王平中学校长高连朝剪断铁丝网,凿开学校围墙,教师们齐心协力将附近村民接进学校安置,让学校成为村民避险求生的“安全岛”。教师们往返20多趟,成功运送87名村民。像这样的例子在门头沟区数不胜数,而此刻的教师们,不顾个人安危,只想着把受灾的老百姓都送到“安全岛”上。
“学校的旧校服发完了,我就去库房找出学生的太极服给老人换上。”妙峰山民族学校小学部主任赵含弢感触颇深,她在值守过程中,看到一位老人行动不便,便跑去搀扶,并为老人更换了干净衣服。校园停水断电、凌晨接收物资、为村民发放物资……洪灾发生后,避险群众急剧增加,校长马焕带领干部教师一人多岗,承担起安置点的大量“家政”工作,清扫教室、搭折叠床、供应生活用品,并为衣服湿透的村民提供旧校服。她说:“学校干部教师这个队伍非常棒,当有需要的时候,教师们都主动支援,抢着奉献。”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孙宏军说:“在这次抗洪救灾中,有的干部教师刚做完手术,有的干部教师家里也遭受了洪灾的损失,但他们都依然坚守在抗洪的第一线。学校累计安置灾民1000人,社会救援力量200余人,学校教师们细致入微,为抗洪积极做后勤保障工作。”
门头沟区大台中心小学校长段长章主动担任向导,带领200名部队官兵跋山涉水徒步15公里,用时11小时到达千军台村,为群众转送赈灾物资。他时刻惦记着山区师生的情况,段长章与学校其他老师一同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和教职工,确认大家的安危,给予他们温暖与关心。
干部教师连轴转装卸救援物资
改变原有假期安排、紧急到校参与支援、4天3夜坚守物资转运每一环节……8月1日,京师实验中学被指定为全区救灾物资转运基地,承担物资转运和空投的工作。在校坚守的干部教师们经常连轴转,熬到深夜装卸物资,给灾民写祝福,做其他的保障工作,每位老师都克服重重困难,连夜奋战,只为将物资尽快送到需要的深山区。
据统计,整个转运过程学校共接收了10527件物品,共有5架次的飞机从这里起降,转运了上百公斤的应急物品,其他物品则通过车载陆运的形式运送到深山区。白天起飞的直升机,主要运输应急物品和转运伤员,晚上无人机则对重点区域进行物资空投。校长吕娜说:“学校10名干部教师从不同地方回到学校,第一时间投入到紧张的应急救灾中,另有家住附近的10名教师主动赶到学校支援,学校的老师们基本都是连轴转,白天支援飞直升机,晚上支援飞无人机。”
学校办公室主任李治刚负责与各个物资转运点对接,他说:“物资转运任务在此次救灾中非常急切,经常会在深夜进行”,因为此次物资转运环环相扣,他必须全程盯守,4天3夜没有好好休息。“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觉得此次参与抗洪救灾意义重大,我们不光是要口头上去教育学生,更要以身作则地去教育学生,以老师为形象为学生树立更好的榜样。”
吕娜也说道:“之前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包括教师这个群体,自己都觉得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知识技能。但在这次救灾过程中,学校积极主动参与抗洪抢险的工作,老师们也积极投身其中,我们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其实我们有更多的能力,还有更多的专业技能,可以让我们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