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讲台为阵地  为祖国打造电磁“铁军”

发布时间:2023-09-11 期号: 1719期

编者按:教育部日前开展202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入选。本期,我们与大家分享她用家国情怀为电磁“铁军”强基铸魂的育人故事。

 

以讲台为阵地  为祖国打造电磁“铁军”

 

“苏老师,很激动地向您汇报,我参研的装备刚才经过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检阅。是您的教诲让我不忘爱国初心,牢记使命责任。感谢您传我科学知识,教我做人做事道理。”这是国庆七十周年阅兵时,苏东林收到的学生短信,当天她带领团队参研的23型装备接受了党和人民检阅。

苏东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智能系统与装备电磁环境效应”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三十余年来,苏东林扎根三尺讲台,始终将科研成果书写在中国大地上。如今,苏东林培养的一批批学子成为中国电磁场与电磁兼容领域一线的基础人才和技术骨干,她带领团队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已规模化应用于陆海空天等装备研制领域,为装备形成实战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师者情怀

三十年扎根讲台传道授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苏东林将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热爱的事业。电磁场理论是事关国防战略急需和世界科技前沿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筑牢电磁强国人才的专业基础,她三十余年如一日为本科生讲授电磁场理论,将电磁强国的思政教育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方法融入课堂,在知识传授中讲好电磁故事,以科技传承涵养强国情怀。

她虽然已是从教三十余年的“老教师”,但始终保持着深化教学改革的热忱,用破译“电磁密码”的智慧破解着教书育人的密码。苏东林提出了“重大工程与知识点结合”的教学方法,组织了“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的多种教学活动,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同。

在苏东林看来,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从电磁场的角度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她总是会在课堂上把推导公式的环节,变成以数学推导折射逻辑分析和思维方法讲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苏东林还非常注重让课程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她不断将经典的物理概念、实验和工程问题凝练设计成“教学案例”,倡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例如,讲授梯度概念时,她将飞行器设计中的“判断飞机的雷击附着点”总结为教学案例,并通过仿真和演示实验等方式,辅助教学。

苏东林经常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她组织年轻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等,带领本科生组建实验实践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组织研究论坛,征集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案,学生们集体讨论实验情况和研究进展。她还提出“名师名课示范,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eMOOC平台将课程资源与国内同行共享;她联合国内主要电磁强校共同申请并获批建设全国“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虚拟教研室,为提升我国电磁场专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者情怀

将科研成果书写在中国大地上

2002年8月,正是酷暑时节,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仪器设备表面都被晒得烫手,人站在阳光下不出几分钟就会汗流浃背、头晕目眩。而苏东林和团队成员不惧暴晒,在科尔沁草原上连续进行了几天几夜的电磁环境测试,不幸患上了阳光皮炎,但她不惧病痛,咬紧牙关,硬是坚持到了电磁环境数据全部测完的那一天。她的博士生感叹道:“苏老师太拼命了!我们大小伙子都要扛不住了,但她仍然坚持说,任务不完成,我们绝不退!”

这是苏东林科研工作的常态。

系统级电磁兼容一直是困扰武器装备研制和性能提升的重大瓶颈。美国将其与核、生、化并列为国家级重大工程难题。苏东林瞄准国家重大急需,毅然选择将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和测试作为毕生科研攻关的方向。她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安全基础研究、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装备重点预研等基础研究项目,为形成我国电磁兼容核心基础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她坚持理论创新,持续在电磁兼容基础研究上做出原创性贡献。不论是汶川地震还是新冠疫情期间,她始终带领团队战斗在武器装备电磁兼容设计攻关第一线。历经三十余年的机理研究、方法创新、工程实践,她发现了电磁发射内在规律,揭示了复杂系统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电磁干扰要素集理论和方法;发明了平台级定量设计技术、体系级动态复合设计评估技术,带领团队研制了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评估系统,开创了我国特种飞机电磁兼容量化设计的先河;发明了电磁干扰精准检测技术,成功解决了数十起重大电磁干扰工程问题,为解决电磁互扰引发武器装备失效的重大难题做出了贡献。她主持完成了30多种重大装备电磁兼容工程任务,研究成果已规模化应用于陆海空天等装备研制领域。

多年来,苏东林始终坚持奋斗在科研一线,以身作则、牺牲自我、奉献科研。在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下,她主持研制成功我军首套外场测试系统,结束了陆军地面武器装备无法实现系统级电磁兼容试验鉴定的历史,为我军武器装备全状态、全工况电磁兼容性测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家国情怀

让“空天报国”的志向

薪火相传

“牢记北航人的使命,传承电磁人的文化,报效祖国,服务国防”是苏东林的座右铭。她瞄准国家国防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进行有组织的人才自主培养,在一线型号研制中锤炼学生的毅力、能力和作风。

2006年,苏东林创立了我国首个“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学科,已为国防一线培养了百余名研究生;2011年组建了北航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带出了一支优秀的科研攻坚团队;2012年创建了航空军工行业电磁兼容专业培训基地,持续组织了近30期国防电磁兼容技术培训,参训人员达数千人次,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奋斗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国产航母、新一代战机等重大工程一线的电磁兼容技术骨干,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电磁兼容专业领域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苏东林凝练出电磁报国的“电磁魂”精神内核,激发学生在攻坚克难中涵养家国情怀。她培养的博士生95% 以上进入国家和国防建设主战场。苏东林强化团队建设,打造了一支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让“空天报国”的志向薪火相传。她继承北航“传-帮-代”优良传统,先后培养了7名电磁场课程年轻教师,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电磁场教学团队,形成包括 4 位型号副总师的国防创新团队;其中还有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获国际计算电磁学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