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 迎接新学期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孙梦莹 蔡文玲 邓 菡 胡梦蝶) 9月1日,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开播,全市中小学生观看了精彩的课程节目。各区各校也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开学第一课”。
央视《开学第一课》从传统文化、文明探源、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国防教育、科技创新等方面,全景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节目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科学家等,以奋斗者的第一视角,讲述新时代奋斗故事,呈现伟大奋斗精神,鼓舞广大青少年博学笃行,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9月1日上午,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开学典礼后,来自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学生代表“进驻”“天和号”模型空间站。作为全国首个落户中小学的空间站科普实验室,“天和号”模型空间站承担起“开学第一课”的任务。此次“天和号”科普实验室内可以承载6门空间站教育课程。“接下来,学校每个孩子都要到这里开展实践活动,用最直观的方式接触我国最精密的科技成果,是对孩子们最直接的促动。”丰台外国语学校校长刘忠毅介绍。
在东城区,各学校早早筹备。“开学第一课”上,东城学子步入多彩校园,向平凡英雄们致敬,学习先进楷模事迹,探寻校园文化中的中轴底蕴,争做新时代有志、有为的青少年。该区各学校还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此次北京市第二中学的校园开放日分为 “非遗进校园”和“专家进校园”两个板块,其中非遗进校园板块由非遗传承人刘星率多位传承人走进教室,指导学生亲手体验北京料器、太平燕、脸谱、毛猴等非遗工艺,以此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房山区教育系统以“感召、感恩、感悟”为情感主线,把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生动案例作为素材录制“开学第一课”,同时也是师生开学的一堂思政课。该堂课以“风雨同行,共‘见’成长”为主题,分为“风雨同心,众志成城”“风雨同心,师者榜样”“向阳成长,砥砺前行”三个篇章,通过纪实影片、现场访谈、现场宣讲等形式让学生在情境沉浸中回顾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迎难而上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教育系统上下齐心、团结一致防汛救灾、灾后重建的生动实践,给予青少年重建家园、共克时艰、砥砺成长的决心和勇气。
在密云区,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全区中小学“开学第一课”的主旋律。在密云水库中学,“开学第一课”以“守护生命之水,践行生态文明”为主题,挖掘展示密云水库建设、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引导学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弘扬“密云水库精神”,教育学生知水库、爱水库,爱家乡、爱祖国,将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太师屯镇中心小学学生通过参观学校的智慧农场,了解了立体种植、鱼菜共生、智慧控制、自动化管理等高科技种植技术。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王绶琯科学创新实验班”揭牌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孙梦莹) 9月1日早8时,伴随着金帆管乐团的精彩奏乐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开学典礼隆重举行。着力科学培养的“王绶琯科学创新实验班”在开学典礼上正式揭牌。
八十中学一直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学校在王选科学创新试验基地的基础上,今年又以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王绶琯先生的名字命名科学创新实验班。开学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晓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常务副主任黄力,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共同揭牌“王绶琯科学创新实验班”。全体师生共同见证了学校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校长任炜东介绍,学校的校训是“勤奋、求实、创造、奉献”,这与科学家精神高度融合,以王绶琯先生的名字命名科学创新实验班,可以让学生以王绶琯先生为榜样,铭记他的重大贡献,了解并传承他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祖国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让“王绶琯科学创新实验班”成为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
北京十一学校石景山实验中学
迎来首批新生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岳 阳) “铛铛铛”随着阵阵钟声,8月31日,十一学校石景山实验中学以“圆梦启航 顶峰相汇”为主题举行了开学典礼。该校于 2018 年开始筹备,今年正式迎来首批新生。
尖尖的耳朵,无时无刻温暖的微笑,以及头顶被层云环绕的高耸山峰……学校吉祥物“山谷精灵”一大早就在校门口欢迎新同学入驻“智汇山谷”。“你真可爱”“你头顶是什么呀?”“山谷精灵”可爱软萌的形象惹得同学们频频与其展开“对话”。
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快乐生活、愉快学习、健康成长,老师们特意构建了“智汇山谷”成长社区。初一学部主任田璐介绍,“智汇山谷”的创意灵感来源于学校所处区位——石景山麓,永定河畔。“山谷精灵”是“智汇山谷”的原住民,他们头上是层云环绕的高耸山峰,取“会当凌绝顶”之意,期待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去更高峰,遇见自己”。
据悉,该校是北京市十一学校和石景山区教委合作办学的学校。学校秉承十一学校的文化和育人模式,深入开展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改革实验,与十一学校共同全面开展“学习蓝图教学实验”,创办高水平的品牌名校。学校主任导师、初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姜星星介绍,十一学校石景山实验中学将实施选课走班,小班教学,分层、特需课程,个别化教育与辅导等多种特色教学模式,助力孩子全方位成长。
门头沟区
3.4万余名学生如期开学
培养家国情怀 延续责任担当
9月1日,门头沟区40所中小学、43所幼儿园(含小学附属幼儿园)的3.4万余名学生迎来开学。受洪灾影响,门头沟区多所学校、幼儿园不同程度受损。门头沟区教育系统各校,积极做好校园清淤、设施修复、全面消杀、借址办学等工作,确保秋季学期如期、安全、高质量开学。各校聚焦学生心理健康,围绕抗洪抢险、重建家园开展开学第一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感受责任与担当!
齐心协力确保顺利开学
此次洪灾给门头沟区部分学校开学带来了挑战,各校统筹协调,全力做好开学筹备工作。
斋堂中学由于距离山体较近,洪水引发山体滑坡,部分教室损毁严重。斋堂中学校长田颖表示,下一步要对后山的山坡进行修复,做护坡工程。在修复之前,学生会全部转移到备用教室,保证本学期的正常开学和使用。
“今年我们增加了沟通频率,想让教材早日到位,早日送达学校。有部分山区学校受灾较严重,要借址办学,教材早一天到校,学校就能早一天做好开学安排。”区教育研修学院课程教材负责人周桂荣介绍。为了让教材早日到位,工作人员清理、消毒教材放置场所,协调出版社、印厂、物流,分学校、分年级、分学科进行打包,多次核对数据避免缺漏。
为保障顺利开学,在斋堂镇区域道路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育园小学—斋堂中心小学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党委副书记、斋堂中心小学校长张辉带领干部教师克服困难走访学生家庭,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家庭的受灾和恢复情况,并提出帮扶建议。
5所学校借址办学开启新学期
9月1日,门头沟区黑山小学、大台中心小学、门头沟区第七幼儿园、京师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和大台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等5所需要借址办学的学校顺利开学,同学们在新教室里开始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8月25日,京师实验中学的校门口加挂了“黑山小学”的校名,借址到京师实验中学办学的黑山小学,迎来首批一年级新生报到。为帮助黑山小学顺利“入住”,京师实验中学将距离校门口最近的一栋办公楼腾出16间教室,供黑山小学557名学生使用。同时,京师实验中学对自用办公楼进行改造,保证本校师生办公和学习使用。开学后,黑山小学和京师实验中学两所学校将利用这次借址办学的机会,本着融合发展的原则,按照九年一贯制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为小升初衔接打下基础。
开学第一课共同“汲取生命的力量”
门头沟区“开学第一课”聚焦学生心理健康,各校以“情景互动式心理班会”形式举办开学典礼,结合各学段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班情、校情、灾情实际,通过一系列心理游戏和活动,助力师生及家长灾后心理恢复。
距离门头沟城区80公里的清水中学遭受了洪水冲击,学校操场被选为救援直升机降落点,学校成为了应急安置点。学校将这段经历转化为开学第一课,在新学期讲给全校学生听。清水中学初三年级开学第一课设计“认识灾害谈感受”“真人真事有触动”“立志担当延续爱”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认同抗洪精神的力量,感受家国情怀,用责任和担当将爱延续。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武警官兵以及社会各界的无私奉献;通过班会活动,了解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灾害防范意识……这些是北京市潭柘寺学校的开学第一课。北京市大峪中学以“‘风’吹‘大雁’归”为开学典礼主题,各年级设置不同主题开学第一课,勉励学生能够从挫折磨难中汲取生命力量,赋能自身成长,培养家国担当。
门头沟区将此次洪水灾害、抗洪抢险中的典型事迹和经验教训作为特殊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入课堂,通过分类、分层、分区域、分学段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社区共读等一系列学术文献阅读,带领学生上好第一个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围绕“柴扉计划”“安全岛计划”,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家园重建中,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形成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北京考试报记者 胡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