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课堂

发布时间:2023-06-19 期号: 1711期

教育笔谈

编者按:

适当的焦虑可以成为成长的动力,但过度焦虑却让人心生痛苦和迷茫。如果学习焦虑无可避免,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北京一零一中学学生记者团成员建议,考生不妨正视焦虑、接纳自己、不盲目攀比,换个视角看待焦虑,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会与学习焦虑“握手言和”

北京一零一中学学生记者团 徐  晴 韩宇瑒 谭斯尹

 

你的学习焦虑属于哪一种?

 

分数不如意、偏科、学习进度稍慢,甚至是同学无意中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让内心焦虑的燎原“小火星”。学习焦虑的产生,到底是来自外部因素,还是自身因素呢?同学们给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1.“我被学霸无情碾压了!”

面试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的经历,曾让初二的周同学受到“一万点暴击”。

自认为英语成绩不错的她,在社团招新现场领了一份面试题,当她仔细看时,却发现难度很高、根本看不懂。这时,旁边的学姐热情地对她说:“学妹,你拿到的是简单版,要不要看看复杂版的?”

正当周同学要开口拒绝时,学姐继续说:“我看你是初二的,刚才初一的小同学,一过来就要了复杂版,而且他小学六年级时英语就过了FCE(剑桥通用英语证书考试),想必你们的英语都很不错吧!”

“学姐当时的表情和语气,让我的脑袋轰得一下,内心好像遭到了一万点暴击。”周同学说,和“学霸”相比,自己得意的英语也被无情“碾压”了。

 

2. “只要没达到预期成绩,我就难受。”

“期中考试,我排名在260至270之间,可我的目标是200名,这让我很不开心。”韩同学说,自己属于高标准的人,一直都在努力,但是考试没有达到预期,就会对自己失望。

最令韩同学难过的是,同桌成绩比他好,而且看起来学得“不费吹灰之力”。发试卷后,同桌还打趣说:“你看我天天上课睡觉,怎么考得还比你高几分呢?”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深深刺痛了韩同学的自尊心。“我知道攀比不好,但是我内心里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个笨蛋?”

 

3. “放不下手机,不自律让我情绪低落。”

“我是一个非常不自律的人,明知道该放下手机学习了,但是就是想刷视频、看小说,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韩同学说,她的内心有两个小人在拔河,一个说要写作业、看书、预习,另一个说没事的,再歇一分钟。到最后,等手机系统弹出时间,她才发现,自己又浪费了这么多时间。

“不自律”“管不住自己”“拖延”,是很多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的来源,看到班里其他人都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还能打卡运动、写读书笔记,再一想到自己却常在刷视频、玩游戏、看小说,不仅非常后悔,还会让焦虑“成指数倍”增加。

“对自己感到无比失望、又无可奈何!”韩同学说,不自律让她觉得自己很差劲,为了发泄心中的情绪,她会捶枕头、扔东西,又把时间浪费在情绪上,更加重了内心的愤怒和焦虑。

 

4. “如果考不上好学校,我的人生会不会从此灰暗?”

 “如果考不上一所好高中,我会觉得人生都会变得暗淡!”初三的徐同学说。她在一所重点初中,平时成绩比较好,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

“升学焦虑”并不是到初三才有。初二时,一个初三学姐就曾向徐同学“吐槽”,“毕业年级作业多”“学习非常难”。这种情绪不知不觉地传递给她。“我很早就开始焦虑了,总是担心自己会掉队,每天都担心会不会考不上理想的学校。”

 

5. “爸妈觉得我应该抓住每分每秒去学习。”

爸妈有时是“焦虑制造者”。

赫同学说,每次考试后,他爸爸都会和他一起分析优劣势学科,给劣势学科制定“赶超计划”,给优势学科制定“拔高计划”。目前,赫同学的排名在班级里属于中等,但是父母给他制定的计划是中等偏上。“如果我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我就会感到焦虑。”

赫同学的同学中还有因为考试没有达到排名预期,和父母产生过激矛盾和冲突的。“只要没有达到父母期待的排名,他们就会看我不顺眼,我看手机会批评我耽误学习,稍微休息一下就觉得我懈怠,他们觉得我应该抓紧每分每秒学习。”另一位同学愤愤不平地说。

 

缓解学习焦虑重在心态转变

  1. 正视焦虑,化焦虑为动力

“我的确会感到被‘学霸’碾压,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学霸’对学习的态度,也给了我一些启发。”高一的黄同学说。某次她和班里的学霸A同学聊天,她“吐槽”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痛苦,但没想到对方却说,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让她非常不认同,反而觉得对方是在炫耀。可是,从A同学认真、诚恳的眼神里,黄同学的大脑里突然闪过一道光亮:她和“学霸”的差距,也许就是对待学习态度的差别。

“学习焦虑并不完全都是弊端,如果能将这种焦虑转化为动力,正视它、面对它、征服它,也许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就像A同学说的,非常快乐!”黄同学说。

她不再为一时的成绩而苦恼悲伤,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上课认真听讲,紧跟老师的节奏,课外加大训练量,额外做题。既然做不到最好,那便做自己能做到的。此后黄同学成绩有了明显进步。“这对我来说足够了,我和我的焦虑已经达成了初步和解。”黄同学说。

 

  1. 不和别人攀比,接纳自己

2021年考上北京大学的周同学,曾在学霸云集的高中里调侃自己是“铁打”的普通班学生。她曾有很长一段日子陷于焦虑、自卑的情绪中,但是,慢慢地她学会了更从容地学习和生活。“正视自己,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哪怕成绩依旧不拔尖,但我也不再自卑、不过分追求排名,只要每次比上次进步就算成功。”周同学说。

在学习之余,她还会在繁忙紧张的课业外,给自己充足的“呼吸”空间,把握学习与生活的平衡。她爱摄影,喜欢用相机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她每周都会安排半天时间,任凭思想沉浸于书海,还创立了个人公众号,分享美文和美图。周末她还会去健身,在高二暑假成功减重十斤。

“当我们放下功利与得失心,惊喜与收获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如期而至。”周同学说,生活中看似与学习并不相关的经历,实际上却是她保持踏实的学习状态与充足精力的关键所在。比如,她刚刚阅读过的书籍或写下的观点,转眼就能用到作文中;体育课上的体能训练以及体育考试都能轻松顺利过关……

 

  1. 热爱学习和积极生活,远比成绩重要得多

谭同学高一时曾焦虑满满,但她最终“逆袭”,并在2022年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

高一上学时,她会路过北京大学,沿着北大围墙骑行而过。望着那古朴矮墙间逸出的飞檐斗拱,想起自己明显下滑的成绩,她觉得自己是不是永远都不会踏进去了。她说这种感觉像是“目睹自己正在飞快坠落,可却无能为力”。

到了高二,她的期中考试成绩仍然不如意。但是在自己最无望的时候,她决定不再忧心未知,而是开始聚精会神做好眼前的事!心态改变后,她不再日日想着成绩,开始享受学习的过程和知识本身,开始在新知中理解世界,在生活中关联知识。

“我将高二的期中考试称之为‘最后一次受挫’,以此为界,波折于我不再是打击。我终于明白,热爱学习和积极生活,远比成绩重要得多。”谭同学说。

化学曾是她的弱势学科,她决定正视自己所畏惧的,心生笃定,将化学学好。她在化学笔记本的扉页上,郑重写下纪伯伦的诗句:“在烟雾里蹒跚,自求觉醒。”此后,她把最好的“档期”留给化学,找到疏于总结、错题流散的症结;将对化学的畏惧渐渐化成手中的一行行墨迹,用知识的趣味装点一篇篇卷子。

“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也是一种能力!”谭同学说,后来她将化学成绩从中等,一步步提升至年级前列。“这次超越自己的经历,给予我攻克不擅长的事情的信心。”

 

  1. 理性思考,让焦虑消融在追梦过程中

初二的殷同学曾经是一个“手机重度依赖者”,放学回家,每天都要玩2到3个小时手机。初一他因为手机,成绩一度排在班级倒数。虽然他也很想自律起来,但是无法克制自己玩手机的欲望,也因此非常焦虑不安。

初一下学期的一天,因为家长没收了殷同学的手机,导致他和爸爸妈妈大吵一架。一旁的姥爷过来安抚他,并问了他一个问题:“一个手机值多少钱,你想考上名校的梦想又值多少钱?你舍得用一个几千块钱的东西,去兑换无价的梦想吗?”姥爷语重心长地摇了摇头说:“这笔账不划算!”

   殷同学开始醒悟,尝试作出改变。“最开始每天玩一个小时,到现在每天玩20分钟。渐渐地我觉得手机也就那么回事了。”殷同学说,如果将目光放得长远,还是姥爷说得对,梦想比几千块钱的手机值钱多了,自律也不是那么难的事情!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