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支招“一模”备考

发布时间:2023-04-03 期号: 1694期

编者按:

距初三“一模”考试仅一月有余。“一模”涵盖了初中三年的知识点,是一次全面的大考,既能检验考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为学考前的复习提供针对性指南。在这一个月里,各科该重点复习什么?如何突破学科重难点?做题策略都有哪些?心态又该如何调整?本报特邀北京市特级教师、名校教师为考生支招,帮助考生自信应考。

 

名师支招“一模”备考

 

语文:

掌握五大板块  重在方法总结

北京市三帆中学高级教师 易晓丹

 

语文学科考试由基础·运用、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五个板块组成。考生要明确考试内容,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基本能力,总结基本方法,展开全面复习。

一、明确考试内容,总结答题策略

(一)掌握基础知识,重在日积月累

基础·运用板块,重点考查考生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规范书写,正确使用;掌握汉字、词汇、书法、成语典故、对联、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语文知识和重要作家作品。在备考“一模”时,考生要定时复习,查漏补缺,关注多音字、易误读字、易错字,了解字义、组词辨析,还可以进行修辞和成语使用、修改病句、标点符号等专题练习,总结答题方法。

古诗文阅读板块,考查考生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在诗文背默方面,考生可制订计划,每天一篇,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全面复习巩固。复习中,考生要注意书写,总结易错字。阅读古代诗歌,考生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和运用,理解诗歌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复习文言文,考生要认真落实教材中课下注释里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其含义,关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典型文言现象,总结梳理,丰富积累,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章。

(二)提升基本能力,重在方法总结

名著阅读板块和现代文阅读板块,重在考查考生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能力,写作板块重点考查考生表达与交流的基本能力。这既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从备考“一模”的角度来说,要想有效提升成绩,考生需从以下四方面总结方法,提升能力。

1. 圈点勾画,仔细审题。考生要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关注题干、题支(选项)或图文材料等。圈画出其中的提示性信息(关键词、关联、内容、形式)和限制性信息(答题范围、对象、字数、主题、示例、语境、特殊要求等)。

2. 精细阅读,正确理解。考场阅读倾向于专业阅读,不宜使用泛读或浏览等方法,而应采用精细阅读的方法。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例,此类阅读重点考查信息的提取、整合和理解。复习备考时,考生要从文本出发,圈点勾画,细致研读,精细阅读包括:厘清句间段间关系、合理分层、圈点勾画关键句(主干句)和高频词,发现几则材料之间的联系,能结合题意,综合运用材料,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中除了纯文字文本,还会包括其他类型的文本材料,比如各种图、表,考生通过精细阅读能够发现图与文的联系。在读图时,考生要先看标题、图例、项目内容,关注数据大小和变化,再找到与材料相关联的内容,最后准确表述。如果图表中有特殊情况(如波动),考生既要概括整体趋势,又要点出特殊情况。

3. 分点有序,准确答题。考生要按问题组织答题语言,用好题目中的提问语和文中关键词,对应题目分点答全要点。答题的语言要来源于文本或概括或生发,但要言之有据,考生还要积累相应答题术语和常见考点的答题策略。以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为例,语言赏析类题目的基本用语和答题策略为明确语句运用的写法(修辞、描写方法等),体会这些写法的表达效果(对文章内容和情感表达起到的作用);分层概括类题目的答题策略为先梳理文章写作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再合理分层逐层概括,充分利用已知信息推测未知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完整表述;主旨理解和感悟类题目的答题策略为先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关注文中议论抒情句,再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最后在理解并明确文章主旨之后作出合理阐述。

4. 切题动人,规范写作。考生要重视日常习作,广泛积累素材,细心观察生活,多角度思考,勤动笔,重视积累个性化素材。在写作时,要点题扣题,展示文采。开头早点题,提问倒叙设悬念,中间多扣题,修辞细描增文采。在立意时,考生要关注自我发展,精神成长,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关注时代大发展,体现积极正能量。考生还要学会修改提升,改好开头解题、文中扣题、结尾点题、关键处抒情议论等,学会模仿例文、经典课文的结构、片段,加强面批,反复修改。

二、关注社会生活,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考试素材的选择,仍然是既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的继承,又强调新时代的理想信念;既考虑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又关注时事热点、社会生活的大事。考生可在复习备考之余,多看新闻、报刊、杂志,收看展现新中国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的纪录片等,并结合实际积极思考。

 

 

数学:

重视基础  建联系搭结构

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特级教师  高 欣

 

数学学科内容多、知识散、应用活,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前提下,考生可参考如下复习方法和备考建议。

一、重视基础,回归教材

在“双减”背景下,数学学考中会有部分容易题,这些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很多题目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原型。这就要求考生必须牢固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复习过程中,不要看轻这些容易题,如果出现错误,一定要找到原因,若是知识不清,就必须查缺补漏,回归教材。考生要科学、透彻、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内涵及其作用与发展,掌握知识的本质。考生只有把“双基”学得扎实,运用娴熟,才能为深化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创造条件。

二、构建联系,关注结构

对于“一模”前的复习,考生要把初中所学知识由原来散落在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串成线,再形成知识网,这就需要考生主动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碎片化、表面化的知识形成系统,学会在孤立中找到联系,在分散中看到整体,在表面中看到实质。复习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形成知识结构可以使考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有利于在综合题中运用和提取相关知识。

例如,在复习方程和方程组时,把方程(组)的学习过程、分类以及方程(组)与数、式、函数之间的联系等用下图展示出来。

 

三、总结方法,提高能力

数学学考除了容易题外,还有中档题和较难试题,这些题目对考生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较高,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也在逐年创新和改变,特别是加强了对数学思维深度、广度以及灵活性与敏捷性的考查。在备考“一模”的这一个月里,考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选择典型题目训练,从审题、分析、解答、反思等环节,锻炼思维能力,总结解题方法。对于解出来的题,追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对于没解出来的题或解错了的题,在听老师或同学讲解后,要思考自己不会或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基础知识没掌握好?是审题不清?还是计算失误?在全方位分析、反思后,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弥补不足,寻找差距。考生可建立错题集,“一模”前拿出来再次逐一分析原因,并进行归类总结,这样可以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提升素养,积累经验

近两年的数学学考试题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适当提高了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在素养立意下的学考试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愈加紧密,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关注素养的提升,适应学考的要求。

在临近“一模”时,考生要在老师的引领下适当进行整卷练习,熟悉学考的试题结构,感受试题特点、整卷的答题时间、题目的难易分布等,通过练习,积累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数学学考要想取得好成绩并不取决于难题做对多少,而取决于基础题和中档题少错多少。考生要努力做到会的题目不丢分,不全会的题目也要把会的部分按步骤写清。

“一模”是学考的前奏,但学考并不是最终归宿。复习,一方面是为了考试,另一方面是为后续学习阶段做好知识和能力等储备。所以,在复习阶段夯实基础是关键,构建联系是根本,提高能力是保障,提升素养是宗旨。考生要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备考。

 

 

 

 

 

 

 

 

 

英语:

答题有策略  分项突破重难点

北京一零一中学高级教师 隋春月

 

“一模”考试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对于初三生的自信心以及预测学考成绩具有关键作用。因此,认真备考“一模”尤为重要。下面,我将从课堂效率、备考策略和心理建设三个方面谈一谈考生应如何备考。

  一、在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一模”前的复习阶段,老师会将语法、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文段表达等不同专项练习进行系统训练,会提醒很多易错和易考知识点。考生课上务必紧跟老师讲解,“课堂一分钟抵课后一小时”,如果课上有没听明白的地方,课后一定要找老师解答。课堂听课效果好,课后作业就会完成得高效且高质量。

  二、在备考策略上下功夫

(一)熟练掌握1600词

如果能熟练掌握学考1600词,就能扫清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中的单词障碍。

考生可使用零散的时间记忆,每天早上、午休、晚上三个时间段,抽出10分钟背诵单词,同时要重视复习,每周周一到周五背诵不熟的单词,周末复习本周词汇,月末复习四周词汇。考生还要多读英文文章,在文章中复现词汇以及读后查找不认识的单词,有利于提高词汇记忆的效果。

(二)突破重点和难点

考生要在“一模”前每周至少做2至3套往年“一模”卷,对语法、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文段表达进行专项练习。做题时考生要注意不同题型的特点以及解题策略,做好错题归类整理。

1. 语法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要重点关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和连词的用法,关注词的形态变化,如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体)等;了解常见的构词法。

句法要关注句子结构,如句子的种类、成分、语序等。关注谓语动词的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动词的非谓语形式(to do,doing,ed形式)、主从复合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

单选题的做题策略:每道题考点固定,考生看清考点,辨析选项,就不会出错。

2.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文章为夹叙夹议类型,通过一个故事讲述个人经历或教育引导,最后情感升华,讲述道理,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考点:均为实词类(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词义辨析,重在考查学生对上下文语义的理解,且近几年偶尔涉及固定搭配的考查,如:rush sb. off,save one’s life。

难点:熟词生义。

完形填空的做题策略:

(1)阅读3遍。第一遍不带选项通读全篇、把握脉络,了解文中所叙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锻炼整体理解篇章、语境推断、预测的能力;第二遍精读文章细辨析选项,根据上下文逻辑、信息、社会及生活常识推断答案;第三遍复读全文,核实答案,判断每道题是否在意义、逻辑、联系、搭配等方面都能顺理成章。

(2)平时考生要注重使用构词法和词典等工具,积累更多“熟词生义”。

3.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有四篇文章,A篇应用文和B篇记叙文比较简单,出错率较低,重点是C、D篇的说明文和议论文,考生在做题时要注重语篇解读、分析长难句以及辨析选项。

(1)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通常在标题或首段直接指出说明对象,每个段落一般会有段落主题句,其余内容都在支持段落主题,各段落的主题都在不同角度解释篇章的主旨。

(2)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议论文的功能是探讨问题,宣扬主张。议论文通常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

议论文阅读要把握语篇,梳理脉络,建立结构。议论文阅读的关键就是获取论点,论点通常出现在开头段的末尾。考生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观点,留意全文或段落的首尾句,寻找段落中出现的转折关系词:but,however。

阅读理解的做题策略:

(1)扫描题干,画出关键词;

(2)通读全文,初步标注每道题的题目出处(题目的顺序一般和文章内容的编排一致);

(3)注重首尾段,尤其精读文章第一段,尽量逐句读明白,文章的首尾段通常会点题或体现文章中心;

(4)概括各段大意,寻找各段的主题句,尤其是段落开头;

(5)精读题目答案所在的文章区域,选择正确选项,不能凭印象做题;

(6)词义猜测题一定通过前后句和上下文进行猜测,切忌就词猜词。

4. 文段表达

写作判卷标准要求语言和内容并重,所以考生平时要加强语言积累和审题能力。

提升写作能力的策略:

(1)读写结合:阅读时遇到的好词好句,考生要积累并背诵,总结到写作素材本上,以便后期复习。写作时,重点句型出彩,可使文章在得分上提高一个档次;

(2)学习范文:学习范文时考生要结合题目要求,分析写作角度和篇章结构,背默范文;

(3)勤练笔:考生要从练习翻译句子逐步过渡到成文写作,并多找老师面批;

(4)写时加强审题能力:审要点、审人称、审时态;

(5)写后认真检查:检查选材是否合适,信息点是否全面,时态、人称是否一致,句子结构是否清晰,短语使用、单词拼写是否准确等。

  三、在心理建设上下功夫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一切。考生要高效备考“一模”,幸运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准备得越充分,就越幸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考生要适当保持兴趣爱好和文娱活动,不要“开夜车”,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保证睡眠、积极锻炼、保持心情愉悦。

 

物理:

回归教材  重视11个探究实验

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研修学院物理教研员、特级教师 王志刚

 

通过“一模”考试,考生一方面可以了解自己三年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发现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为最后冲刺阶段的查缺补漏提供指南。备考物理“一模”,考生可参考如下建议。

  一、梳理物理概念、规律,构建知识网络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一模”考试着重考查考生对初中物理重要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大部分考生能较好地掌握初中物理基础知识,但对于一些抽象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清晰透彻。例如运动和力的关系,能的转化和守恒,热量、温度和内能的概念等。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规律的得出过程,对相似概念进行对比和辨析,找出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考生可用近几年物理试卷中的多选题,自查概念和规律上的理解误区,查缺补漏,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

  二、回归教材,逐一落实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考试卷实验探究题的数量和分值相对较多。考生在复习中,要认真落实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特别是新课标提出的11个探究实验,即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等。

这类探究实验,需要考生关注科学问题在提出、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处理、实验后的反思评价,在复习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锻炼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会审题,突破力学、电学综合计算题

力学、电学综合计算题是学考物理试卷的重要部分,难度较大,考生要注意审题。例如,力学综合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为:第一步,简单画图建立物理情境,在情境图上标注已知条件;第二步,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在图上标注题干中明确和隐含的已知条件;第三步,根据等量关系(如平衡状态下,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列方程,准确代入数据(包括单位);第四步,计算得出结果。在电学综合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中,考生首先要根据题意,画出“等效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注已知条件,再针对未知求解。画“等效电路图”是突破电学综合计算题的关键,考生要学会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即开关是断开还是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等画出等效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已知条件,再寻找等量关系,进行求解。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筛选和整合信息能力

学考物理试卷中的科普阅读题,要求考生阅读后回答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往往可以直接从阅读文章中找到关键词句,得分率较高。后续问题则需要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后作答,有一定难度。

针对上述情况,考生要先浏览文章后面的问题,再阅读正文,这样可以做到有目的地阅读,更容易发现文章中对答题有用的信息。

  五、关注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事实。物理学习必须基于生产、生活经验,物理知识应用要和生活实践建立紧密联系,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新课标提出的物理与生活相联系的理念,考生更要重视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例如,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影子等现象;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山在水中的倒影等现象;利用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解释轮胎刻有花纹可以增大摩擦等。考生要关注教材中涉及的物理知识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的实例,关注我国最新科技进步,例如“天宫课堂”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等。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