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是各区、各校高度重视的一场考试,也是考生最为关注的一次高考模拟演练。下周起,各区将陆续启动“一模”考试,本报特别邀请来自十一学校、北京四中、清华附中等学校的9位特级教师,为考生备考加油。
特级教师带你备考“一模”
语文:
温故知新 融通知识
北京市十一学校特级教师 雷其坤
怎样备考更有成效?考生可适当做高质量模拟题练练手,但不必太多,要在以下几方面花些功夫。
一、看看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熟悉试题板块与结构
模拟考试试题自然要模仿高考的样子去做。熟悉试题板块与结构,可以使考生心中有数、临考不慌。
二、翻阅高三历次考试试卷,对各板块做梳理、归纳、总结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有几道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检索、筛选、比较、辨识的能力。命题者设置错误选项常用如下手法: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曲解原意、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时态错位等。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2题D项:“古籍的其他价值都附着在其文献价值上。”这个说法与原文的意思不同。材料一中说,古籍具有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D项“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是对的,但不是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对的,这就是以偏概全。
针对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基础运用、整本书阅读(《论语》《红楼梦》)等每个板块每一种题型,考生都这样梳理、总结一番,心中即有谱,答题即有方。
三、温习语文教材(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重点是古诗文
语文试卷中确定的内容只有默写,考生对背诵的篇目自然要重点温习,不仅要背诵,而且要动手抄写,保证准确无误,切不要因为默写只有8分左右就放弃。温习古诗文,绝不仅仅限于为古诗文阅读题备考,考生还要将课文的思想与材料转化为写作的思想与材料,这样融汇建构,效率就高了。
考生温习古诗文要诵读,以形成敏锐的文言文语感,切实提升语文素养,这样面对陌生文本时也能灵活迁移,从容面对。2022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中 “暴”为何意?这里是将三代之君与秦对比,前者因有道而“长”,后者因无道而“暴”,长与短相对,所以这里的“暴”翻译为“短促”是正确的。
四、读读高三历次考试的作文(微写作和大作文),选一两篇修改升格
考生可以读读自己考场上写的作文,想想考后老师的讲评,看看自己是怎么修改的。在此基础上,大家可选择一两篇文章精心修改,争取有质的飞跃。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通过反复修改、不断提升的过程,考生才能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写出获得高分的好作文,并增强自己的信心。这比盲目地写几篇作文要有意义得多。温儒敏先生强调:“写作主要是一种思维训练。”考生要把思维训练放在第一位,在作文备考中,着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至关重要。
此外,考生可以翻阅积累本、笔记本,温习记载的内容,看看语文教材上自己写的批注、心得,激活记忆。
数学:
调整心态 选对方法
北京市第四中学特级教师 唐绍友
科学备考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条件。在数学备考中,我有几点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 、劳逸结合 放平心态
到了高三备考冲刺阶段,同学们常常出现内心焦虑、心情烦躁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到备考效果。如何缓解这些现象?一是辩证地看待考试,高考不是人生成功的独木桥。高考虽然是人生发展时期的重要机遇,但不是唯一机遇,人生中有很多次机遇。二是积极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考生少想一点考试的事情,自然就会缓解紧张情绪,比如参加微量体育运动(不要剧烈运动或过量运动)、看书、做题、背诵、重温笔记、重温试卷等,总之不要让脑神经闲下来,这样就会使大脑有活儿干,让激情、力量、美好、充实与你作伴。
二、全面复习 查漏补缺
考生要正确面对考试,不能凭经验。过去没考的内容不意味着今年不考,过去考过的热点内容不意味着今年全考。所以复习时,我们要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做到全覆盖,不能有任何盲点,当然也不能平均用力。对于高考主干知识,考生必须重点复习,如函数与导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概率统计、数列等内容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同时,考生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做套卷的形式发现自己的薄弱部分,进行专题训练。比如圆锥曲线综合问题掌握不够,考生可以针对它多做一些训练,再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反思,将方法和题型归类,总结出常见解决思路,例如可以分类为定点问题、定值问题、距离问题、最值问题、位置关系问题等,定点问题又可分为直线过定点、圆过定点。考生要找到各自的解决要点,并领悟其中的关键点,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三、减少失误 艺术答题
良好的应考策略是考试成功的关键,可以减少考试中的非正常失误。那么,应考策略如何具备呢?一是做到审题准确无误。所谓审题,就是分析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寻找解决办法的思维活动。审题的质量直接决定解题的成败。因此,考生在审题中必须抓住关键字、词、句、式,进行准确分析,不能看漏或看错一字、一句、一词 ,可以将关键的字词与数量关系勾划出来,重点关注那些“诱人上当”的数量关系与字词,否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二是解答数学题时采用艺术化策略。面对容易题,考生要不骄不躁、稳扎稳打;面对中档题,要详略恰当、过程严谨;面对较难题,要发掘联系、变换思维;面对抽象题,要实验侦察、直观思考;面对直观题,要观察发现、抽象思考;面对运算题,要追求合理、加强自检;面对选填题,要解法灵活、机智做答;面对复杂题,要分类思考、各个击破;面对高难题,要沉着冷静、奇思妙想。
英语:
灵活运用 补齐短板
北京汇文中学特级教师 梁亚平
想在“一模”中考出水平,同学们在拼搏的同时,更要考虑策略。歌词里说“爱拼才会赢”,其实更重要的是“会拼才会赢”。
一、主题引领,注重建构
我们要以课标主题语境下的主题群为统领,对照近三年高考试题和各区模拟题的题材,按主题梳理知识,建构主题引领下的词汇语义网。例如,几乎每年高考试题都有涉及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语篇,同学们可以梳理同一话题中的核心表达,让知识串成线、连成网。
二、依托语境,灵活理解
不少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花了很大气力在词汇上,但收效并不明显,经常遇到明明每个单词都认识却读不懂的情况,导致失分。其实,问题的根源之一是熟词生义掌握不到位。一词多义是英语的特点之一,而且语言是有生命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义项会随着时代发展出现,有的熟词不小心就成了生词,而词汇离开了语境就没有了生命力。这就要求考生对读过的语篇重读,深度理解语篇话题下的语言特有内涵。此外,考生还要通过把握句子结构,抓取核心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和对全篇主要内容的把控能力。
三、一题多用,一举多得
高考试题中的阅读A篇往往是应用文,书面表达的第二节也考查应用文写作。阅读A篇一般比较简单,大多数考生不需要通读全文,通过快速阅读就可以轻松过关。但在日常训练中,考生不要认为几道选择题做对就大功告成,而要细读,为书面表达积累相关语言,这样在写作中就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既省时又地道。
四、转换视角,提升思维
考生可以尝试针对一个语篇自主提问,思考如果自己是命题人,会提出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题眼在哪里,这是透过不同视角进行独立思考和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充分考虑考查目标和考点设置,让高考题摘下“神秘面纱”。同学们彼此间还可以互相命题,例如阅读理解C篇、阅读还原和阅读表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说明文,可以把阅读理解的语篇改编成阅读还原或者阅读表达,反之亦然。这样既能物尽其用,还能开阔思路。
五、整理错题,精准发力
通过分析上学期期末区统考答题情况,考生要从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精准把握个人提升点。错题整理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其意义在于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所在,对症下药,加以强化训练,避免陷入题海战术。
六、限时训练,把握节奏
对“一模”而言,做题节奏非常重要。经常有考生会在前面的基础题上花费太长时间,导致后面答题有些仓促而未能考出自己的水平。考生最好在复习阶段就找到自己的答题节奏,分配好每部分答题时间并加以训练,以保证模拟考试时能按照这样的节奏答题,按部就班,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控”的感觉,从心理上战胜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