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和学业水平等级考
评价研究总报告
(上接第11版)
2.关键能力的表现
关键能力和素养是人才选拔的重点考查内容。从本次高考和等级考的表现来看,考生在大多数关键能力方面表现良好,如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好,面对身边的现实问题考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但考生某些关键能力的表现还不太理想,如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验能力方面,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实验相关得分率都较低,虽然有受疫情影响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考生对实验的记忆,缺乏对实验原理理解、实验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引导。探究能力方面,教学要求考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发现、解决新问题,从考生的得分率和作答情况发现,多数考生并没有将所学方法向陌生情境问题进行迁移的能力,反映出现有教学手段中的短板。今后在教学中应弱化题型的教学,强化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提升学科思想方法灵活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不仅包括学生已经获得的能力,还包括在未来获取新知识、构建新知识体系的学习能力。其中,阅读、理解与解释等方面也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素养,阅读能力应由注重精读转向强调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由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转向侧重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从考生作答情况分析,其在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表现良好,面对新情景、新素材、新知识,考生能够提取有用信息完成任务,但在面对大体量阅读材料和复杂信息呈现时,缺乏对内容主旨、整体框架的把握,不能从整体的视角理解和把握每一个局部信息,这些表现不仅出现在语文考试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多个学科也都有暴露。特别是当前考试试题的情境化趋势,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快速从情境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材料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具备自主获取信息,进而实现自主获取知识实现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对教学的建议
(一) 重视教材的使用,深入挖掘教材
2022年是北京市首次依据新教材开展高考和等级考命题,高考试题中,有不少试题的情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以教材中的某一个点展开,将相关内容进行多角度关联和整合,综合考查考生的知识结构化水平。这些命题特点都向教师和考生传递了课程回归教材、学习依据教材的信号。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从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角度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掌握学科不同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深刻领会学科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教材、充分使用教材,用好教材中的各个栏目和图示信息、数据表格等各种素材,取各个版本教材之所长,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整合与拓展;重视书后习题的使用,对习题进行能力水平划分,充分发挥书后习题的诊断与评价功能,体现教材在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深挖教材资源,通过课堂探究任务、作业任务、学科实践任务等,创新应用教材内容,创设任务情境,并结合考查理念实现“教-学-评”的有机衔接。
当前,多种教学手段和媒介不断涌现,教师应引入相关素材培养学生通过学科知识了解、认识、解释、解决身边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加深对教材内容的领悟和掌握,帮助学生建立同一教学素材在不同模块之间的相互关联,梳理出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学段的水平进阶,进而形成符合学生认知学习规律的课程计划。同时,各学科也应关注新老教材的教学衔接,避免教学中出现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二)深入研究学科素养的内涵和培养途径,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各学科素养,从教学要求(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等级考与合格考命题)与教学实施三个方面看,在对学科素养具体内涵的研究及学科素养目标的落实方面,教学实施落后于教学评价。
从近年来的高考和等级考试题不难看出,学科素养已经成为考查学生的主要目标。无论是从试题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阐释学科问题,还是对社会现象和生活现象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或开放性试题,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加以分析推演,还是归纳、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无论是论证现实问题,还是阐释实际现象,均在问题的设计中有意识地将学科素养的考查渗透其中。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和学习,准确领会高考和等级考传递的教育教学的方向性信息,对于试题分析和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有关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水平、问题情境等试题的考查思路,分析命题、启示课堂教学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要避免将学科素养培养与解题简单勾联、简单机械记忆知识,切忌将学科素养简单化、庸俗化。新课程方案提出素养导向的教学、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性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等重要改革举措,最终都需要通过各学科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落地落实,这对教师们的教学、教研都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和压力,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政策解读、考试评价理念培训及充分的教研支持,尤其是要提供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等具体操作性指导。
(三)注重基础,突出核心知识,教学评协同助力“双减”
2022年试题紧扣新时代主题,在内容选择上,试题聚焦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突出对于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夯实知识能力基础,把握学科基本思想方法,增强教学与考试的衔接,实现教学评协同落实“双减”政策目标。强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考查就是强化基础性导向。注重基础性,就是要引导教学落实课程标准、回归教材、夯实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注重基础性,就是掌握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阐释道理的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培养,就是面对社会生活情境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相关得分情况分析,考试暴露出学生基础不牢、迁移能力较弱、信息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建议教师充分使用教材中提供的“探究与分享”“综合探究”等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作为教学情境,也可以作为作业以及评价情境使用,以帮助学生在新情境中理解和迁移运用基本原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四)深入探索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实验是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方法。物理、化学、生物试题历来重视实验的考查,无论是物理学科物体的运动,化学学科物质制备、检验、分离提纯、性质验证等实验,还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或学科规律设计实验解决现实问题,都是考查的重点内容。近几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减少,对“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建议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务必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更多地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保证开足、开齐《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开展实验探究,精心设计综合实验探究活动,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实验教学策略,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尽可能使学生在线上教学期间也能“身临其境”,提升参与度,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
(北京教育考试院科研与评价处 扈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