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评价研究总报告

发布时间:2023-03-27 期号: 1692期

2022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评价研究总报告

 

二、考生总体表现

初中学考兼具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功能,对考生在各学科上的得分、优秀、及格等学业表现情况都要给予关注。本报告通过统计考生的各学科得分率(全卷平均得分率)、优秀率、及格率等指标来反映考生整体学业水平特征。上述指标有效性的前提假设是试题命制科学、考生基本正常发挥、评分客观公正。需要注意的是,得分率指标受到试题任务复杂性、考生样本特征、评分标准把握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客观实际可能存在一定误差。教师对于得分率等相关指标应保持理性认识、谨慎解释,要结合自身教学、教研经验,充分考虑学情实际、考生作答表现、考后各方反馈等加以分析,既要善于依靠数据支撑观点和结论,又要避免统计指标自身局限掩盖了真实问题。另外,需要强调的是,2022年的初中学考考生是特殊的一届考生,他们整个初中三年的学习都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成为常态,特别是在考前的两个多月,考生主要为居家线上学习,对这届考生的学业表现分析、潜在问题归因分析不能忽略上述因素。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22年考生在本次初中学考各学科上都展现了较好学业水平,考生在9个学科上的得分率都达到了80%以上,反映考生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较好。语文学科的得分率、优秀率、及格率在所有学科中都是最高的;地理、道法、历史、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及格率都达到90%以上。考生及格率也可以间接反映考生的不及格情况,由表1可知,语文、地理、道法、历史、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不及格考生占比都在10%以下;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的不及格考生占比相对较高,达到10%以上。不及格考生应引起教师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在整体得分率较高的情形下,还有个别学科的不及格考生人数占比较高。各学科不及格考生主要分布在G1组,有的学科还包括少量的G2组考生,表1给出了G1组与G2组考生的得分率情况。由表1可知,G1组考生除了语文学科得分率达到60%以上,其他学科的得分率均在60%以下,特别是数学、英语学科得分率还不到40%。初中学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鉴定考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水平,一线教师不能忽视对不及格情况的分析,应结合考生作答表现以及教学经验进一步分析探讨不及格考生在学科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查阅考生作答情况及各学科阅卷反馈,发现不及格考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不牢固的问题,如考生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本概念认识模糊,对一些核心知识点的理解不过关;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本实验操作不熟练;对于道法、历史、地理学科,从复杂试题情境中提取关键信息、界定学科问题存在困难;对于英语学科,不及格考生在基础词汇、基本语法等方面仍然不过关,缺乏基本的阅读理解、书面表达技能;包括及格和达到优秀的部分考生,仍存在对真实情境中的学科问题界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还有部分考生,在学习策略使用方面存在不足,如时间分配不合理、审题过程随意、阅读策略不科学等,也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

对于2022年的考生,疫情影响、学习方式变化、居家场景学习、实践或实验类课程(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开展效果较差等因素,对考生的学习、备考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弱、自律性较差以及不适应在线学习的考生影响更大。这些因素固然是造成学生基础薄弱的重要原因,但教师仍不可忽视对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对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老旧难”问题的再审视,如不及格考生的学科基础不牢、基本学科思维、学科活动经验不够,对主干知识、学科重点内容掌握较差;中等考生在学科高阶思维、高阶能力掌握不够等问题解决对策的探讨,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存在不足等。需要强调的是,本报告仅基于本次考试试题、考生作答数据进行总体描述,概括给出考生在各学科表现出的典型问题和不足,对于不同学科数据统计结果的进一步丰富解读、对相关问题深入详细的分析,还请参见相关学科专题评价研究报告。

另外,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对于考生单次考试得分情况要保持客观理性,应更多地基于试题考查思路、试题设计特点对考生表现进行分析,挖掘试题传递的教学导向价值。教师既要全面分析不及格考生所反映出的教与学的问题,也要注意分析高分背后可能掩盖的中、高学业水平学生的潜在问题,如考生在高阶思维与技能的掌握、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是否存在不足。考试的教学导向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诊断反馈、启发引领、促进提升,教师应基于对考试数据结果、考生作答表现以及教学经验的综合分析,持续调整、优化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

 

 

详见表格

 

 

三、对教学的建议

本报告立足于促进发挥考试的教学导向作用,基于对2022年北京市初中学考试题的命制特点、考生实际表现的总体分析,从落实课程标准、回归教材与课堂、强化学业任务情境设计、学习策略培养等方面提出教学建议,供一线教师参考。

  (一)领悟政策精神,严格落实课程标准

  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教学、课程、评价、考试招生以及“双减”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还专门针对初中学考命题工作发布了具体指导意见,对基础教育的“教、学、评、招”等各个环节都提出规范性要求与指导。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发布,新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具体指导。2022年北京初中学考试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传递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在准确领悟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和学习,注意新旧课程标准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准确领会初中学考试题传递的教育教学的导向性信息,对于试题分析和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有关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水平、问题情境等试题属性与考查思路。另外,新课程方案提出的素养导向的教学、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性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等重要改革举措,以及“双减”政策的“减负提质”要求,最终都需要通过各学科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落地落实,这对教师的教学、教研都带来了较大挑战和压力,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政策文件及课程标准解读及培训、提供充分的教研支持,尤其是要提供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学业质量标准、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大单元教学、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以及跨学科主题教学等问题的操作性指导。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