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来了!学生怎样“动”起来

发布时间:2022-10-18 期号: 1658期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种古诗词里的田园生活在金秋时节的校园里随处可见。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走进中小学课表。孩子们或在校园里或走入田间地头,掰玉米、割谷子,体验劳作的乐趣。

  变化:校园内外学生劳动忙

  “刚开始掰得不是很顺利,慢慢就找到了窍门,这样的经历非常特别,大家都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9月16日,昌平一中学生在新揭牌的“昌平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玉米种植区,参加了玉米收获农事体验。基地还建有“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园艺驿站”等活动空间供学生参观体验。

  除了农业劳动,很多学校还开设烹饪课程,让学生在校园里掌握做饭的技巧。

  密云区西田各庄中学学生的课表新增了一节烹饪课。一开学,学校崭新宽敞的烹饪空间正式迎来了上烹饪课程的同学们。《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以来,在已初见雏形的 “四个一(一周校园执勤、一次帮厨体验、一道拿手好菜、一个家庭展示)”主题实践活动课程中,学校将烹饪正式设定为每周一次的必修课程。这堂课也成为同学们最期待的一堂课。

  在劳动活动中,学生走进田间认识自然,在学校里开展烹饪活动,通过学习与实践,不仅丰富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还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收获颇丰。劳动不仅是力的教育,也是智的教育,更是心的教育。“花式”劳动课让学生的课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探索:教研助力 让劳动课更系统更规范

  劳动课迅速火遍校园。如何能让每堂劳动课上得有深度,充满科学性与拓展性?这背后离不开全市各区各校在课程研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深入教研。

  昌平区教委指导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优化课程体系、精选优质课程、创新课程内容,突出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增强区级课程的吸引力、实效性,将更多的优质实践课程提供给全区中小学生。2022年上半年,昌平区教委组织全区38所初中学校完成了25门区级课程的选课。结合新业态、新职业,昌平区劳动课增设了无人驾驶工程师、电商主播、形象管理师等10项新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增强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提升劳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海淀区以非遗项目传统工艺制作、垃圾分类、园林植树等劳动项目为抓手,开展多个劳动教育基地,丰富劳动课程内容。“我们基于传统文化开发了非遗项目传统工艺制作课程,针对不同年级设置了丰富有趣的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开发了活力农庄课程。”海淀区80余所中小学教师围绕新学期的劳动教育课题展开交流研讨。在研讨会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团委书记左雅靓介绍了学校的特色劳动项目。

  9月23日,海淀区六家劳动教育基地揭牌,它们将进一步拓宽海淀区中小学的劳动实践场所。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张纪元介绍,海淀教科院与劳动教育基地农业专家联合研发了春夏秋冬48门劳动教育课程,这是海淀区在劳动教育方面的首创,通过跨行业合作开发课程,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产劳动场景,感受“农业+科技+教育”的课程特色。

  关于劳动教育,密云区教委此前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整体部署、统筹规划,区教委行政科室推动,研修学院加强业务指导。新学年开学初,全区各学校全部实现了劳动课进课表,每周1课时;所有学校安排了劳动教育专项负责人;各学校整体规划、顶层设计,构建覆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和学段进阶安排的课程结构,建立“一校一特色”劳动课程体系,创新劳动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有力有序推进劳动课程落实落地,让劳动教育根植于心。

  价值: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成为大中小学必修课程,并将成为升学的重要依据。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未来,劳动素养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据悉,北京市将陆续开发精彩纷呈、意义非凡的劳动课程内容,使得劳动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十几个任务群在内的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北京校园带来更多欢声笑语。

  “劳动课并不单单指‘劳动’。”采访中,有关专家表示,劳动课不是一个传统的学科课程,而是一个综合的育人课程,劳动课不只是让学生去种地、做家务,更多的是要通过劳动课,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了解劳动精神。

  记者翻阅《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了解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同时,这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

  “劳动课程新标准强调实践性,学生要亲自去参与、体验。不是去学,而是要上手去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落实劳动课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调。储朝晖称,劳动课本身要和生活密切结合,包括生产劳动、生活劳动、为他人服务等等,范围很广,落实劳动课程要与生活密切结合,劳动主要价值是帮助一个人正常成长,通过劳动教育使人获得正确的劳动观,中小学生劳动课教育要准确定义劳动的价值。

  ◆各校做法

  昌平职业学校:

  智慧农业让学生更有获得感

  昌平职业学校与农业合作社联手,在后白虎涧京白梨基地联合开展校外实训,从认识京白梨、了解历史文化开始,学生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在果园中搭起“临时直播间”,利用专业技能,向网民普及京白梨知识,帮助果农销售,实现助农益农。

  早在2019年,区教委就在昌平职业学校成立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为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课程研发与实施、教师培训等服务。昌平职业学校劳动教育典型做法已入选教育部经典案例。

  门头沟区清水学校:

  把劳动教育“搬到”田间地头

  门头沟区清水学校日前组织学生走进清水镇下清水村的清水花谷,与村民一起庆丰收、割谷子、捆扎秸秆,在田间地头共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课。

  在割谷子比赛前,农民赵爷爷为学生做收割技术示范,并强调安全事项。收割比赛正式开始后,学生有的用力割秸杆,有的收集秸秆和谷穗,现场气氛热烈。

  校长王辉表示,学校将依托清水花谷这一社会教育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生态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综合实践教育转化为知家乡、爱家乡和建设绿水青山的实际行动。

  平谷区马昌营中学:

  体验农事生活 感受农耕文化

  从了解有机种植的优势,到学习农业物联网课程,再到亲手采摘……近日,平谷区马昌营中学组织学生来到沱沱工社有机农场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学生观看了工人选种的过程,并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习了许多有机农业的知识。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学生便立刻参与到农事活动中,有的拿起锄头翻地,有的学习农机操作。在劳动教育培养方面,马昌营中学充分发掘地区有利资源,与沱沱工社有机农场合作,建立了学校的劳动基地,让学生识谷物、品农业、爱劳动、惜成果,形成了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