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宋 迪)有耄耋教师的教育情怀,也有“90后”青年教师的责任担当;有高校教授服务国家重大项目的精益求精,也有小学校长教书育人的点滴思考……在第38个教师节前夕,第四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办。12位教师分享了他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故事。
此次活动全市共推荐上报近300个育人故事案例。其中,30位优秀教师获得荣誉杯和专业特等奖,12位教师脱颖而出,作为北京教师群体的代表,登上全市展示交流的舞台。
在今年的12个育人故事中,88岁高龄的黄会林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她深情讲述了64年的教育生涯,以及从创建“北国剧社”“大学生电影节”,再到新世纪创立“看中国”项目的心路历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林存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的设计者,她讲述了会徽设计背后的故事。今年讲述活动聚焦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育人育德能力这一鲜明主题。朝阳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胡爱国分享的是通过制定朝实《学生行为规范60条》,将行为规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内化于心的故事。
“从教18年,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因为我选择了一项我最热爱的事业。”北京育才学校德育主任、语文教师张莹介绍,参加这项活动对自己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她回想起和学生之间的点点滴滴,里面有很多的感动甚至震撼的故事。她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把这些故事分享给所有的同仁,以及她的学生们。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副处长丁贞栋表示,希望通过搭建教师讲述育人故事的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倾听教师的生动育人故事,深入了解教师群体的工作、生活状态,从中读懂并理解教师的责任、担当和大爱;同时感染和引导更多教师矢志不移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提升育人、育德能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牛震云
创排一部校园戏 走好人生三部曲
八一学校历来重视组织教育在“大思政”中发挥的作用。学校排演的原创思政话剧《前夜》,以校园生活和校友经历为素材,让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科技强国的真理、传承学校的红色基因。为更好体现教育的效果,学校党委书记牛震云提议请参加庆祝建党百年庆典的学生参与编排和演出,扩大献词的影响力。
献词团的学生王倩兮十分开心能将训练成果带到话剧里。排练过程中,她结合剧情献计献策,不论角色大小她都愿意尝试,做到了“跑完整场戏”。她的乐观积极也带动了身边的同学,大家将一些小角色和群演都表现得特别到位。牛震云发现王倩兮在表演上有很强的可塑性,就建议她演主角。在大家的鼓励下,她最终接受了任务,并努力备演、生动表现,在舞台上为自己赢得了掌声。
演出结束后,牛震云问了在场学生三个问题: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为什么是八一学校上演这样一部剧?为什么是“我”来完成思政话剧排演?他希望学生将自己放到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空间来回答这些问题。作为演员代表,王倩兮分享了她的收获和答案:“黎明前的黑夜是最黑暗的,但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光明的到来,前夜过后必将迎来光明,八一学校的青少年也一样,要继承这种精神,向着星辰大海起航!”
这就是王倩兮的成长故事,是牛震云讲述的育人故事,更是这一代优秀学子的成长故事。牛震云说:“八一学校党委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我们将让孩子们在队旗、团旗下,牢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排演出一部又一部‘校园好戏’,排演出更加精彩的‘人生三部曲’。”
北京育才学校德育主任、语文教师:张莹
育才育人 做红色基因的“播种人”
作为育才的校史主讲人,张莹每年都要给新生讲述育才的红色校史。五年前,那次讲座刚一开始,她就注意到坐在前排的高一新生中有个男生一副懒洋洋、爱听不听的样子,但后来他却越听越起劲,还会抢答老师的提问。
后来,这个男生恰好成为张莹的学生,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延安寻根·红色之旅”活动。他走进延安“保小”,跟师生一起互动交流;在大槐树下聆听老教师讲述抗战故事;在宝塔山下庄严宣誓,汲取革命圣地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张莹注意到男生的变化——平时的调皮、戏谑、散漫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安静的观察和思考。在研学总结中,他这样写道:“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红色故事跃然脑海……‘保小’的师生们在烽烟战火之中依然英勇乐观、无惧困难,他们都是战士!为他们点赞!”
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业余党校学习,课后,这名男生非常激动,立刻跑来让张莹给他推荐几本党史、革命史方面的书籍。在高三成人仪式上,他在演唱“强国一代有我在,我要唱出我的爱”时,表情青涩却带着坚定。2020年,他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华东政法大学。出人意料的是,他在一年后毅然放下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主动报名参军入伍,如今已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但张莹听到这个消息时,却为他骄傲。问及男生为何做出这个决定,他回复说:“受了十二年的红色教育,总要做点‘个人以上’的事情。”
建校85年来,张莹和一代代教育者在每一届育才学子的心中播撒下红色基因的种子,而他们也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和方式将这颗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张慧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张慧班里的孩子内敛不善表达。在带班之初,她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提升自信心,进而增强班级凝聚力。偶然间,她得知西藏昌都市江达二中大多数孩子是农牧民子女,90%的学生家庭贫困。怎么才能调动更多的力量来帮助西藏学生呢?她想到了自己班上的学生,借此凝心聚力,帮学生们打开认识自我、拓宽视野的一扇窗。
班会课上,她播放了江达二中的一段视频:蓝天白云下,一边是澄澈的自然景色,另一边是艰苦的生活条件。她问班里的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大家纷纷出谋划策,一致决定筹办“春风”志愿项目。
12月的北京特别冷。放学后,学生把大小物件装进箱子,搬上拖车。第一次寄送物品没有经验,孩子们拖着四个重重的箱子跑了三个邮局,才终于赶在邮局下班前将包裹寄了出去。寒风瑟瑟,却吹不灭他们的爱和热情。在张慧和孩子们已经淡忘西藏江达的时候,伴随着春风,他们收到了来自远方的书信。江达的学生在信中说:“我们正在上数学课,刚好缺尺子,突然翻了一下你们寄来的文具,看到里面有,特别感动。”“我也想去北京的名胜古迹看一看,家里只有二叔去过北京,还是因为重病需要看医生……”
看到江达的学生在视频中挥舞着用废纸箱制作的问候卡片和热情洋溢的笑脸,大家热泪盈眶,想要为弟弟妹妹做更多的事情。他们制作“我们的一天”视频、收集“京城采风”素材……今年3月,以学雷锋活动周为契机,师大二附学生组织了爱心义卖,最终为志愿项目筹集6954.20元。全校学生的爱心伴随着春风去到遥远的西藏江达,给他们带去春天的问候。
爱,是真心和真情的双向奔赴。在志愿服务中,张慧引导孩子们摒弃功利心,在感动之后有所行动。班里的学生也慢慢成长起来:班里的“旭大爷”初中是班长,起初进入二附中踌躇满志,而后却因成绩落差而沮丧。但担任班级服务队长后,他做事逐渐有条不紊,也慢慢树立了自信。每每提及“春风”项目时,他便神采飞扬,因为那是他的高光时刻。短短一年,“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已经变成了一种班级氛围,一种激励着张慧和学生追求更优秀、更团结的力量。
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永生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张燕
我是架桥人
张燕是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永生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她说,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家校共育,而她,就是一个架桥人。
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不能到校上课,老师只能线上教学,家长不得不承担更多的教育任务,这让家长陷入了焦虑之中。张燕意识到,必须赶快架起一座新的“桥”,来缓解家长的焦虑,否则家长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们。
但是,这座桥,是什么?怎么建?她想了很久。一天早上,她的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想法,如果能像日历那样每天送给家长一条关于教育、亲子或爱的寄语,在不经意间,给家长们教育上的引导,或许是个不错的方式。
于是,2020年3月16日早六点,第一条“培新小语”诞生了。“疫情,让我们拥有了超长的假期,也是难得陪伴孩子们的假期,一定一定好好珍惜。”张燕希望家长看到这句话,能够舒缓焦虑,享受特殊的亲子假期。从那天起,每天清晨6点多,发布“培新小语”成了她的责任。901天,901条培新小语,从未间断。
更让她欣慰的是,“培新小语”虽因她而生,却因更多人的参与变得丰富多彩。2020年,学校组织毕业班的学生参与小语的写作,从学生的角度表达对教育的理解。今年,培新小学70周年,全校200多名老师参与小语创作,分享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育人故事。
一位家长说:“每当火冒三丈时,想到小语‘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心里的火就变小了。”一位学生说:“‘红色与五星需要敬仰’,是校长教给我最庄重的信念。”老师说:“培新小语不只是写给家长的,我们也受益匪浅。”
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教师:吴非
一次特殊的高考经历
直到今年6月初,丰台二中高三年级仍有11名学生处在新冠疫情封控或管控区内,也就意味着,他们将在特殊考点迎战高考。学生子轩的家长说:“孩子得知这一消息后情绪特别不稳定,学习没状态。我们很担心。”
“为这些涉疫考生准备符合防疫要求且温馨舒适的特殊考点,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不但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更是对我们党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诠释。”丰台二中教师吴非说,他所了解的子轩,内心比较脆弱和敏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他学习踏实努力,成绩一直很好。子轩真正的障碍不是环境的变化,而是他能否以积极的心态尽快适应。
从为11名涉疫考生制定“一生一策”,到为他们每人配备一对一导师;从建立“疫时间高考关怀”的微信群,到为他们召开线上爱心动员会;从减压鼓劲、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到吃穿用住、生活细节的温馨提醒……学校的举措让学生从满脸愁容到勇敢面对。吴非感觉到,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有十足的底气和勇气面对这场高考了。
高考前,他给子轩写了一封信:高考是你们成年和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场大考,更是你们青年学子和祖国的安定与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一次重大考验,相信你一定能从今年的高考中切身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呵护;相信你一定能用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相信这段经历,会成为你一生难忘的宝贵记忆……
高考结束了,子轩发了一条朋友圈:真正来到这里,工作人员的细致、老师们的关怀,让我完全消除了紧张感,现在回想依然亲切难忘。特别感谢每一位老师和工作人员!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胡爱国
行为规范60条 点亮每颗心
在日常教育中,不少老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教育上“重智轻德”,学生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弱”等特征。这个问题,引发了朝阳区实验小学胡爱国的思考,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2010年起,学校针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进行研究,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研发出“朝实学生行为规范60条”。行为规范细化出爱国、担当、诚信、友爱、礼敬、善良、守纪7个品质,分别对应到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10条,形成了60个具体动作,以微视频、微动画、童谣、故事读本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价值观教育,渐渐懂得做事做人的道理。
行为规范60条没有生硬说教,而是在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告诉孩子要怎样做。比如有一条写道: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我会上前问:“需要我帮助吗?”这让胡爱国想起六年前,学校接收了一名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孩子。她叫小茜,几乎无法正常行走。小茜很胆怯,坐在座位上不敢出声。面对这样的她,班中学生小艾主动承担了搀扶她上、下课的工作。学校两个校区,中间用天桥连接,每次上科任课,小艾都要搀扶着小茜走过高高的天桥。这一扶,就是六年。班中的孩子在小艾的带动下成立了爱心帮扶小组,把爱的温暖像接力棒一样传给她。渐渐地,小茜变得自信、阳光,和同学们一起享受快乐的校园生活,顺利完成了六年的学习。
如今,学校将行为规范60条以文化建设的形式输出,精准帮扶,促进薄弱学校的转型升级。此研究项目获得了北京市2021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