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诚信高考 常驻心中

发布时间:2022-06-01 期号: 1639期

 

  距离2022年高考仅剩一周,考生都进入了紧张的冲刺状态。而此时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动起了“歪脑筋”,借高考散布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家长,甚至实施诈骗。考生切勿轻信“助考”“保录”等各种虚假信息,切勿试图通过寻找“枪手”、购买作弊器材和试题答案等手段实施作弊,要对涉考有害信息做到不信、不传,诚信高考。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懈追求,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是为人处世之本。诚信是公平考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考生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品德。

  高考招生有章法,“渠道”上学不可能。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各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未经有关省(区、市)公布的招生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也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因此,在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摒弃侥幸心理,切勿轻信蛊惑。

  试图作弊将被惩处。2021年6月7日,高考的第1天,“小猿搜题”APP在数学科目开考后的50分钟,接收到了一条疑似高考题目的辅导请求,工作人员发现后立马举报上报。后教育部经调查,确定有考生接受安检时将手机放在薄衣服内,通过金属探测仪时高举双手躲开了安检,开考后用手机拍照到该APP上搜题。最终,该考生被取消了所有科目的成绩,该考场老师也被取消监考资格。在高考中非法制售和使用无线考试作弊器材,不仅有违诚信应考的道德准则,更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危害国家教育考试安全,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小诚大立,以德为本。诚信考试不仅是对考生学习质量的检测,也是在检验考生的道德水准。考生作为高考“主人公”,更应注重道德的培养,在考试过程中端正学习与考试的态度,严格遵守考试规章制度,实事求是,诚信应考,杜绝一切考试作弊形式。

   (姜思瑶)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