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关于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积极稳妥推进以“多校划片”为主的入学方式,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多校划片是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的入学资格。目的是改变“单校划片”产生的社会问题,把学生入读小学、初中由“一对一”变成“一对多”,用“电脑派位”分配学生入读的学校,由此削减学区房带来的入学优势。因教育资源的争夺引发民生资源市场的乱象,不应是发展教育的附属品。
当学区房优势从高位下降,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家长冷静下来,回归初心,关注孩子学习本身,正确看待入学名额分配的原则——“均衡”。
“均衡”之于学生个体,不只是“等量”。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均衡”应是和学生原有能力水平、发展潜力相谐。考试成绩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性格、优秀的学习习惯,保留求知欲望和自信,这才是教育更重要的意义。毕竟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均衡分配教育资源的的意义就在于给予更多孩子多元的生态环境,实现真正“均衡”的教育。
诚然,学校的师资力量、社会认可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家长的选择。家长们抢资源去“名校”的背后,无外乎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越的就学环境。然而,现有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并不均衡,确实加重了家长的担忧和焦虑。因此,继续逐步让这一资源均衡是解决家长焦虑的关键。政府在多年前就开始探索的优质校集团办学模式,整体提升区域办学水平,以达到教育资源均衡的目标。此外,社会力量参与到义务教育中,也为中小学教育贡献了巨大力量。例如,科研单位、文化团体送课进校园;实践基地提供教育机会;教师轮岗让优秀教师资源普惠于更多的学生。
一步一步的改革变化,指向了一个目标——让学生享受均衡的教育资源。
在学校育人的主战场,“双减”政策让学生的课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作为一线教师,为了增效,我们启用探索项目式教学的新模式,全市范围内研讨学习,探索尝试。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基础学情,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层级的问题、任务及作业。这一切改革措施,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能从自己的能力起点出发,不断成长进步。
我憧憬着,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所学校中,在这个大社会的每一个地方,都能享受情感丰润、心智通透的教育。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师 尚 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