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关注农村学生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2-03-30 期号: 1621期

  

  城市发展进步,地区教育层次拉开差距,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滞后。2022年全国两会中,河南省周口市李灵希望小学校长李灵提出:应高度关注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与管理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研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应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不能局限在素质教育中,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学生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日常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与理解心理问题,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路径。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缺乏心理咨询系统与专业心理健康师资。专业心理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咨询服务,有利于削弱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因素。不同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存在差异,学生心理健康也存在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问题需求。积极开展心理教师培训工作可以有效预防学生群体性心理健康问题,也为各科教师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能有力且有效应对学生心理出现的突发情况。

  在校内多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有效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语言交流与行为活动中释放情绪,增强对自己的认识。面对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情况,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强化各科教师心理教育指导能力。为学生增设“心灵驿站”“悄悄话邮箱”等空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做好预警预防。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向教师寻求解决办法。在咨询和引导过程中,师生可借助问题分析、角色互换等形式,实现双向交流,最终帮助学生缓解情绪直至解决心理问题。

  农村中小学校关于家校互联的工作安排也应包含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落实家校共育,为学生创造良好教育环境。“双减”大环境下,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大大增强,借此良好时机,可以积极开展家长访谈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家庭教育主题会等活动,为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指导家长避开家庭教育盲区,为家校共育铺设坚实桥梁。以美术学科为例,教师要利用好线上互动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为家长群体提供资源。绘本阅读、创意绘画、泥塑造型等美术实践,能为学生提供心理释放平台,以绘画行为、欣赏共鸣等方式,释放学生学习压力或人际交往中积压的小情绪。打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攻坚战”,家长课堂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重中之重,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多方共同关注。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要尽其所能,帮助学生探寻方法,铺好健康心灵大道,助力青少年幸福成长。

   (吕慧慧)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