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双减”工作开展一学期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双减’工作”“整体提升教育发展质量”。不少学校校长、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办学的生命线,“双减”可持续的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
教师要备好每一堂课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地进行顶层设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沈杰介绍。学校把学生留在校内的底气,就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而要想满足学生的需求,就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提升课内质量方面,首师大附中首先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要求教师备好每一堂课,向课堂要质量。“课比天大,教师必须备好每一堂课,才能走进课堂。”沈杰说,学校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情,以学定教,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也会参与对教师的评价。“我们强调教师的课堂要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线,而不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只要学生有系统的思维能力,创新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会提升。”
在首师大附中,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定制作业”。各科之间相互协调,保证作业不超量。一般来讲,学生的作业布置包括3个“套餐”,即所有学生共有的“普通餐”、给学有余力学生提供的“营养餐”、可促进学生兴趣爱好发展的可自选的“自助餐”。
北京十二中联合总校校长李有毅表示,学校要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教师把原有的好方法传承下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的关键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能在课堂上解决的尽量都在课堂上解决。”
课后服务:
多种选择将学生留在校园
查漏补缺分层答疑、开展实践类课后服务课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表示,“课后三点半”要让孩子回归校园,需要“吃得到、吃得好、吃得饱”。除了查漏补缺、拓展延伸,让学生遇到的难题“不过夜”之外,学校2021年10月起还定制“综合素养提升套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套餐”中除了国际政治、哲学、诗词文化等人文素养,还有很多与数学思维有关的课程,高年级学生可以自愿参加,今年3月还将面向四年级学生开放。同时,学校还考虑开设实践类“套餐”,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学的课后服务中,首师大附中为学生提供了四五十门课后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想尽办法把学生留在校园里。“课后服务课程不是机械地重复劳动,而是有深度、有专业味道的课程,是能够让学生喜欢的课程。学生喜欢,老师就有成就感。”沈杰介绍,学校设置了创客空间,让学生根据喜好将创意变成现实。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博识课程,带着学生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另外,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收割冬小麦等“劳动的快乐”。
教师轮岗:
形成教师交流轮岗“北京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表示,“双减”工作开展一学期以来,形成了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北京模式”。“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是学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孟繁华介绍,以东城区为例,95%的轮岗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丰富了学生的课程选择,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同时,骨干教师“带资进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有的教师到轮岗学校时,带着自己16次讲座的清单与大家分享,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有的教师在交流学校中不仅上课、带徒弟,还协助改革教学方式,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孟繁华说,干部教师在双向交流轮岗中实现“教学相长”,为自身专业成长创造了宝贵契机。同时,交流轮岗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面对更鲜活的教育问题、看到更优秀的教育同行、体会更多元的学校文化,这都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北京市围绕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按需轮岗三个维度展开,逐步形成了以学区、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名校办分校等为主体,以全职交流轮岗、跨校兼职兼课、贯通培养、教师结对、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模式和样态,逐步形成了干部教师交流轮岗的“北京模式”,有力推动了首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更好地开展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本市下一步将提升制度设计的“精准度”,更好实现供需匹配,同时进一步完善与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如考核评价机制、补偿机制等,更有力地保障和提升交流轮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