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北京市教委等九部门日前对外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指出,要坚持办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保障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的内在动力,充分激发广大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促进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各区要注重评价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实际成效,加大评价结果的使用力度,作为对学校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教育经费拨款、对校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严禁区教委和教研部门以考试成绩对学校排名,严禁学校以考试、测试、检测成绩对班级、教师、学生排名或变相排名,坚决杜绝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
学校可自主安排教学计划
在保证教育教学自主权方面,《措施》指出,鼓励支持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强化学校课程实施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支持学校结合办学理念、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不断丰富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实施特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在遵循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基础上,学校可自主安排教学计划,对于学科间关联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可自主统筹实施跨学科综合性主题教学。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主体作用,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优势潜能,提供适合的教育。
《措施》要求,各校要改进教学方法,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留出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研训一体的研修活动体系和机制,整合利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丰富的研修资源,整体提升研训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各校要严肃法律法规、校规校纪,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和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大力精简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列出清单,统筹部署开展,严格规范管理,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
中小学校可对中层行政领导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
《措施》中指出,将扩大学校的人事工作自主权。加大学校行政领导人员聘任制推行力度,积极探索由学校按规定条件和程序提名、考察、聘任副校长,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条件成熟的中小学校,可以对中层行政领导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学校根据编制有关规定和办学实际需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科学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可通过竞争(聘)上岗、公开选拔(聘)等方式自主择优选聘中层管理人员。
同时,完善教师“区管校聘”具体实施办法,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岗位总量和岗位结构比例,考虑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按照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生规模、班额、师资结构、承担教育教学改革和任务需要等情况,将编制统筹具体分配到各学校。学校依据分配的编制额度和教育教学需要,提出教师招聘需求和岗位条件,自主按规定组织公开招聘,并按要求备案。
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聘用合同管理。学校在编制和岗位数量内科学制定本校岗位设置方案,依法依规做好聘用合同的签订、履行。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度,鼓励各学校积极探索建立校内竞聘,学区(教育集团)内选聘、跨学区(教育集团)选聘等多种形式自主择优聘用教师,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功能。
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
学校可以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和学校发展实际需要,自主申报年度预算,经过严格预算评审后并及时批准下达,由学校自主执行批准的预算项目,健全和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对预算资金的全过程绩效管理。适时动态调整基础教育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定额标准,完善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优先保障教育教学需要,确保学校有效使用、正常运转。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向中小学进行捐赠,完善教育捐赠管理,研究由学校自主使用的具体措施,激发办学活力。
《措施》要求,健全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突出绩效考核,重在拉开差距,激励有作为、肯担当的干部教师,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绩效工资分配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特殊教育、承担课后服务及教育综合改革等任务的教师倾斜。
另外,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统筹区内集团办学,鼓励跨区集团办学,规范异地集团办学,优化集团办学布局;合理确定集团规模,优化集团治理结构;促进集团内场地设施资源共享,支持集团内课程教学资源共享,鼓励集团内干部教师交流,倡导文化引领集团学校内涵发展,发挥资源辐射作用,帮扶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改革创新,探索更加灵活的用人制度,优化干部教师薪酬制度,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和贯通培养机制,激发集团发展活力。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合理划分学区范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学区治理体系,探索构建多元共治的学区发展模式,健全学区管理机制,建立学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统筹学区资源供给,促进学区内学校多样特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