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进一步推动教育变革,为长久以来困在教育泥淖中焦虑的家长、疲惫的学生和老师带来了新的前行方向。12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落实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尤其对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教师不仅仅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责任,更要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品行对学生而言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只有教师内筑精神,以立身之德,修有德之身,才能更好地应对外在变化与挑战,更坚定地履行为国家培养人的职责。良好的师德师风是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的。
教师要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责任之心施行教育,以大爱之心关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独特的个人魅力,用自身行动引领学生的成长。
责任之心即要求教师不能只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书匠,而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家国情怀,对时代发展有敏锐的观察,在教育教学中弘扬公正良善,屏除歪风邪气,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问题上保持清醒认识。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各种思潮、言论不断涌入的时代,教师更要守好思想阵地的底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前有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让尚在懵懂中的学生为自己的偶像摇旗呐喊,“应援”助力,后有高校教师在授课时质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在历史真相面前妄加揣测,在民族苦难面前轻言笑谈……这些人将三尺讲台当作谋私之地,如此无知无德,不配成为教师。
大爱之心即要求教师有博大的胸怀,兼爱相济,一视同仁地关爱全体学生。人是具有差异性的,也正因不同,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有爱才有责任,爱是起点,也是终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以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欣赏、友爱的态度公平地对待学生,帮助和悉心指导每一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
在“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先巩固并加强师德师风,而后从立德树人、提升素养的更高站位来设计课程。心中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方能脚踏实地地前行,行以致远,真正达成为学生减负提质的成果。
(北京宏志中学教师 王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