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双减”政策已落地实施一个学期。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在教育部日前举办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给出了这样的数据。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
占比提高到90%以上
新学期开学以来,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吕玉刚介绍,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不少地方通过制定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各地各校“一校一案”制定了课后服务方案,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基本实现了“5+2”全覆盖,课后服务项目质量有效提升。各地各校把课后服务作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全面育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有效解决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在课后服务工作中,教师积极付出,有91.7%的教师参与提供了课后服务,同时还遴选聘用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91.9%,有力促进学生学习回归校园,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有2.1万所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有302.6万名学生参加暑期托管。
99%以上学校做到
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
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高度重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建立了一批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学校普遍更加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规范。99%以上的学校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认真执行教学计划,注重强化教学管理、教研备课、教学评价,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99%以上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98.7%的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切实做到减负提质,保障学生学业质量。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加快。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深入落实“双减”的重大举措。面对“十四五”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稳妥有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介绍,学校大力整合集团内教育资源,以教师交流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升级。学校通过中小学教师跨学段轮岗任教,探索九年一贯长链条人才培养。目前,集团内有40多位中学教师到小学任教,同时实现了体育、艺术、科技、阅读等课程设置和实施上的九年贯通,让中小学教育有效衔接。学校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让其带领课题轮岗,吸纳集团教师参与,带动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一人流动带动一群人的成长。“我们还通过技术赋能教师‘云交流’,通过‘双师课堂’等形式,实现了东城、房山、大兴三地师生同上一节课,共享优质教育的跨地域深度互动。”
65.5%的受访家长表示
不再额外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
“‘双减’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科学教育观念得到了广泛支持和认同,普遍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吕玉刚说,许多家长转变了过去让孩子拼时间、多刷题、盲目报班的行为。据调查,70.3%的家长认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66.2%的受访家长表示要鼓励陪伴孩子参加校外体育活动,65.5%的受访家长表示不再额外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新的学期,还不到4个月的时间,取得这样的变化,难能可贵。
学校落实“双减”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国家统计局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明显,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比“双减”之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72.7%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的调查问卷显示,97.3%的家长对学校新学期的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