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探索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22 期号: 1599期

  

  在北京市教委近日印发的《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中,明确将探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支持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本科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一时间,探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引发广泛关注。

  一直以来,导师制被看作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制度。然而近年来,为了全方位服务本科生成长,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本科生导师的运行机制。对于初入大学校园的本科生而言,设立导师制有助于拓宽学术学习空间,提升科研兴趣和基础科研能力。此外,设立导师制也是对学生成长的一种引导,能够助力本科生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导师面对面、手把手的培养,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成长潜能。

  但探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不应只一设了之,还应当建立起相应的体制机制,助推本科生导师制更好地发挥现实作用,真正起到推动本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针对本科生导师制探索,首先应优化导师的资源配置。本科生导师制的设立初衷是为了实现人才精细化培养,如若一位导师分配的学生过多,或者一个班级仅设置一两位导师,很难达到精准培养的初衷。因此优化导师资源配置,对于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而言必不可少。

  其次要明确导师责任,并建立完善的导师职责评估体系。用刚性的制度为导师设规,目的在于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保证,确保导师制建立全过程真正落实。

  为达到促进科教融合发展的目标,本科生导师制还应在制度层面上深入探索,建立起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在一些先行探索的高校中,为了更好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不少院校已建立起了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本科生协同育人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发挥学校探索、导师落实,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的多方共同作用,从而形成育人合力,真正将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落实落细。

  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无疑是为推动本科生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舞台。而如何让本科生导师制切实发挥作用,则需要学生、导师和学校一起努力。

   (苗 露)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