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搭建见习平台  促进校企融合

发布时间:2021-12-01 期号: 1593期

  

  教育部日前启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总结宣传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探索形成更多典型做法经验,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学校和企业是人才产出与发挥力量的两大区域,二者的有序衔接才能培养更多人才,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才能帮助各行各业实现飞速发展,进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最终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读书无用论”等批判大学教育的言论兴起,背后直指教育内容和社会脱节这一问题。随着毕业生数目逐年攀升,高校应当进一步强化就业工作责任。通过采取加强校企合作等实际措施能够促使学校真正了解社会所需人才的类型,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一批高精尖技术人才。

  高校可从见习入手,促进初步合作,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2006年开始,国家陆续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以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供需见面,尽快实现就业。对于有一定规模、各方面条件较好且能持续提供较多见习岗位的企事业单位,可以确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一方面,高校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服务窗口、招聘会、咨询电话、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多渠道宣传就业见习政策,对认定的见习基地和提供的岗位及时上网公示;另一方面,可以做好摸底调查,深入企业收集岗位,推动学生与岗位有效对接,建立就业见习评估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座谈交流、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加强跟踪管理,动态掌握见习学生工作、学习、安全健康和生活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处理学生面临的问题。

  高校可深化校企融合,调动企业主动参与。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推动搭建校企融合项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及各种资源要素相互转化,融合发展,完善就业服务。学校可积极组织开展岗位标准等研究,发挥引领作用;将学校教育教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研发过程;合作企业可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良性互动,创新发展。学校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要素的创新,吸引调动企业参与;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和学校发展需求,创新与学校合作的渠道和方式,为产教融合创新社会环境。

  大学生如果在校期间未完全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就不能在毕业的第一时间很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推动校企合作,让产出人才与使用人才的两大主体实现有序衔接,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工作内容,为其进入社会,找到合适工作打好基础,缓解毕业生求职压力。

   (姜思瑶)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