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她因考试失利、家庭困难而辍学半年。重返校园后她发奋学习,以664分考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成为家乡近10年来第一个考上清华的文科生。
进入大学的她边打工边读书,毕业后赴云南山区支教。
她说,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希望能帮更多人改变命运。
她就是清华大学学生姜晓雪。
辍学少女逆袭考上清华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北京考试报通讯员 苑 洁 张佳雯
辍学半年重返校园:不能再没出息了
这是姜晓雪高二、高三每天的作息时间表:
5:20:起床,洗漱。
5:30—6:30:第一节早读,完成一套英语阅读。
6:30—7:30:第二节早读,完成随机任务,整理错题,背单词。
上午:上四节课,提前安排每个课间的计划,找老师答疑。
11:40:买好午餐回宿舍吃。
12:00—13:20:做作业或做一套习题,午休。
下午:上四节课,课间完成当天作业。
晚上:上三节晚自习,补弱势学科,整理错题,找老师答疑,总结。
21:40:下晚自习。
22:00—22:30:看错题,收尾,总结。
22:30:熄灯睡觉。
姜晓雪从不熬夜,也没有周末。因为辍学半年,她已经落下许多课程。为了追赶学习进度,她得更加努力学习。
姜晓雪的家在山东省莱西市。她的妈妈是聋哑人,没有工作。爸爸年龄较大,除了种地、偶尔帮人搬砖盖房子外,没有什么稳定收入。
初中成绩稳定的姜晓雪考上了当地一所不错的高中,没想到一上高中就无法适应学习节奏,成绩直线下滑。“努力也没有用,越来越差。”姜晓雪说,上高中的住宿费、学杂费、生活费对她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她觉得每个月花家里很多钱,学习又差,对不起爸爸妈妈。高一期中考成绩出来,备受打击的姜晓雪决定离开学校。
姜晓雪做出决定后连书包都没拿就回了家。
“妈妈不会说我,爸爸不善言辞,也没说过我什么。”半年时间里,姜晓雪每天帮父母干农活儿,或者打零工挣钱,在小作坊里一天只挣10块钱。突然有一天,她想通了,觉得最起码得有个高中文凭,即使考不上大学也要去上个大专,有个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
爸爸和哥哥陪着姜晓雪去找校长。学校最终同意再给她一次机会。
重返学校,她下定决心“不能再那么没出息”。没多久,赶上了文理分科,喜欢文科的姜晓雪成绩一下子进步不少。她去找学长、学姐请教学习方法,一有空就去找老师问问题。班主任看出了她的韧劲:“姜晓雪,我觉得你骨子里是个要强的人。你信不信,你好好学习,就能考上清华北大,你有这个潜力。”老师的鼓励,让她重燃信心。
姜晓雪根据学习进度和习惯,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如果上课跟不上听不懂,就先去做别的事情,下课再去问老师。”
高二一年,所有节假日加起来,姜晓雪回家的日子不超过20天。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高三。
高考成绩公布后,姜晓雪考了664分。反复看了几遍成绩单的她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爸爸。不善表达的爸爸只说了一句“好,知道了”就挂掉电话。第二个电话打给班主任,班主任欣慰地说:“孩子,真争气!”
当年,她被录取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为家乡近十年来第一个考上清华的文科生。
支教云南山区:成为一名历史老师
姜晓雪与公益的结缘颇为偶然。大一、大二专心于学业之余,她会忙里偷闲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照顾流浪猫狗、给外来务工人员讲课,或者去乡村学校支教等。这些活动都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而一些更深度的参与,让姜晓雪对公益有了进一步了解。大二时,姜晓雪对一个致力于乡村教育创新的公益组织进行了尽职调查和公益咨询服务,并和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访谈。
清华园的“鸿雁计划”让她有机会走出国门参加公益项目。大三时,姜晓雪在学院的资助下前往欧洲交换学习半年。通过各种实践,姜晓雪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她也不再纠结。“我突然想通了,生活的意义不应该只是成绩、竞争,而是接纳自己,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要过得幸福、快乐,每天都有所进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为别人带来一些价值。”
教学生,让姜晓雪很有成就感。她喜欢站上讲台的时刻。看到台下求知若渴的眼睛,她的心里会涌出一种自豪感,“觉得自己在闪闪发光”。看到学生成绩进步了,或者曾经沉默不言的小女孩上课开始积极回应,总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同学主动来找老师聊天……学生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令姜晓雪惊喜万分。在10多次的教育实践中,教书育人的理想在她心里悄悄扎根。
面临就业、保研等诸多人生选择的交叉口时,姜晓雪选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大三下学期,听说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招募,她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在准备材料时,她牢记一位学长给她的建议:“只需要记住两个字——真诚,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站在面试官前,她说出了自己支教的初心:“上大学后,我看到了天地的广阔,我真切地感受到清华带给我的改变。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我接受到的那些资助,所以我也很想回馈社会,我想参加支教团,去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学子,为他们的未来增加更多可能,也希望自己配得上社会对我的帮助。”
姜晓雪顺利通过了选拔,来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如愿成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你自己先把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总结一下,列出清单,然后咱们一起解决。”姜晓雪对身边的小女生说,“以你的实力,再提高个二三十分是有可能的,要相信你自己。”女生点点头,擦干眼泪,走出办公室。姜晓雪舒了一口气。
支教期间,姜晓雪依然保持着高中时期做计划表的习惯,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有学生看到很惊讶,“老师这么刻苦、这么有毅力,那我们也要更努力一些。”当孩子们拿着成绩单开心地跑过来找她说“我以前历史从来没考过这么高”“原来我真的也能学好”时,她感到无比欣慰。
姜晓雪想到了高中时的自己,因为成绩差而几近崩溃,不知道努力的方向。这里的孩子和曾经的她很像,“因为家境不好,所以不知道青云之志是什么样子;因为家境不好,青云之志便远在天边不可及;因为家境不好,不相信自己有改变命运的力量,也失去了穷且益坚的斗志。”
“相比于苦难的大多数,我是幸运的,幸运在辍学后还能再次回到教室,幸运在能来到清华,拥有学校给予的全方位的帮助,人生也变得不一样,虽现在还无能力回馈社会,但也在尽力帮助更多的人。希望我的宝贝们真的能相信自己有改变人生的力量,飞出这绵亘蜿蜒的大山,未来在独善其身之余也能兼济天下,不负那些温暖的人给予我们的馈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南涧支教几个月后,姜晓雪在朋友圈写下了自己的心声。她希望自己的到来,能够带给他们更多希望。在课堂上,她不仅教学生知识,还会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告诉他们要有志向。课余她喜欢和学生们坐在一起,聊天吃零食,在被山包围的天空下,给予他们心灵的陪伴。
上了大学:再没管家里要过钱
来北京上大学,是姜晓雪第一次走出山东。刚来到清华,“学校太大了,走了好远。”直到看到紫荆操场、篮球场上运动的同学们,她突然感觉到“大学”的氛围。
但姜晓雪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格格不入”。新生梦想秀上,她完全不知道“演讲”是什么;团队训练营中,同学们玩的团建游戏她从来没有听说过;不会用电脑、不知道PPT该怎么做……在“心态和眼界”上,姜晓雪觉得自己完全跟不上大家的节奏。
姜晓雪选择“主动适应”。第一个尝试是参选班长,“虽然落选了”;第二个尝试是在军训时和大家聊天,发现“大家没那么高冷,在生活中很平易近人”。
和大家拉近了距离的姜晓雪很快又遭到学业上的“打击”。论文、读书笔记对她来说都是新鲜事物,她只能去网上搜索,学着别人的写。同学们一两天就能写完的作业,她需要写好久。期中专业课考试,自己成绩刚刚及格,别人却考了满分。
于是,高考都没有熬过夜的姜晓雪开始“刷夜”了。
“付出很大努力”的姜晓雪期末考了70多分。难受、沮丧,她大哭了一场。
大一下学期,她开始慢慢接纳自己,“感觉是给自己找借口”,但也接受了努力也未必可以赶上别人的事实。
有一件事让姜晓雪感到欣慰:自从上了大学,她就再没管家里要过钱。
学校的奖助学金,解决了姜晓雪的学费和基本生活开支。此外,她通过努力先后拿到了国家励志、社会实践优秀、志愿工作优秀、社会工作优秀等各种奖学金。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也让她收获良多。
此外,她从大一开始就边上学边打工。在北京的寒风中骑车去做家教、帮出版社编教辅……每天过着精打细算的日子,还省出一部分钱寄给父母补贴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