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减负”也需做加法

发布时间:2021-11-10 期号: 1587期

  

  当前,“双减”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时间,减少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降低考试难度和频率等形式的“减文化”盛行起来。似乎作业少了、课外班少了,学生就能得到全面且长远的发展。这样片面、简单的认识容易让“减负”走入死胡同,制约“减负”工作的深入推进。教师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减负”要控制好度,不能一味追求量少,也要在适合的地方增加。

  首先,知识的价值要做加法。虽然此时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但在教育中,应当控制好知识的边界,在教学中以“适度的知识”为原则进行教育教学。具体而言,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教授知识的量,为学生的知识质变做好准备,但不可满堂灌输,亦不可陵节而施。同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丰富知识的种类,在教会学生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授,确保知识的价值,贴合学生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更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怎么办”“如何学”,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升奠定基础,由以考试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变为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中心的知识学习,帮助学生以慧生智,获得长久发展。

  其次,作业的质量要做加法。作业的量要合适,更强调作业的内容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位特级教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过重了, 但学生的思维负担是过轻了。”“减负”政策出台后,不少学者对作业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但“作业就是做题”的现状还未从根本上改变。由此看来,我们可以通过作业,适当增加对于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但当前却还不够的“负担”。比如,在作业中增加适度的学习型任务或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或者对当前各学科的习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出做什么样的习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使其摆脱题海战术等。在控制好作业量的基础上,让思维深入作业、根植作业,构建出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思维型作业”,从而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

  再次,情感教育的分量要做加法。新时代的教育倡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尽其才”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的天赋变为才能,并都能够有展现的舞台。目前,虽然我国一直在推行教育改革,致力于为每个学生自由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仍旧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金榜题名”仍旧是不少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价值追求。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改变初衷,放任教育被传统的功利裹挟。相反,我们更应在今天这个时代重新辩证地、深刻地看待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从中汲取养分,在教育中找寻一个适度的平衡点,全面诠释我国传统教育的内涵。与此同时,作为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把握好教育方向,明确为什么而教,才能让教育彰显出生动、鲜活的生命力。尤其是对于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要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不必非将读书作为唯一出路,不必一味追求高分,避免形成以标准答案为正误的单一价值导向。

  综上所述,“减负”不仅需要做减法,也需要适当做加法。要增加知识的价值,用适合的知识帮助学生智慧成长;加强作业的“思维含金量”,用适量、适切的作业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重视情感教育的导向作用,用适宜的文化引领思想的发展,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既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课业负担,又减轻学生心灵上的负担感,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双减”。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郭 畅)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