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户外锻炼1小时超额完成
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认真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努力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回归校园,在学校学会、学好、学足。坚持立德树人,发展体育特色,明确“练出好身体、学出好成绩、成就好未来”的目标,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
地大附中统筹当天课程教学与课后服务工作,增加学生在校户外运动锻炼时间。学校在初中阶段已实现每周5节体育课,每天坚持上下午2个大课间。将课后服务2小时整体规划分为两个时段,15时30分到16时进行全员体育锻炼,16时到17时30分是课业辅导和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时间。学生在校户外锻炼时间1小时超额完成。
地大附中丰富课后服务体育锻炼安排。除全员参与的运动外,学校在课后服务时间段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现有场地设施的利用,打破年级、班级界限,让学生自由选择特色体育项目。
地大附中校长杨宝华介绍,学校不断增强课后服务体育锻炼实效。增加课后服务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学校每个学生在课后服务时段都要参与跑步、跳长绳和投篮活动。全员跑步不仅要求跑够里程,还要“跑出精神,跑出青春”。学生每月累计跑步51.2公里。学校还鼓励学生课外跑步。学校收集统计累计的总里程,每学期表彰积极参与跑步的学生,并评选“地大附中最佳奔跑者”。教师在课后服务时间,还组织每个班级在运动场内全员参与跳长绳,每天记录班级20分钟跳绳个数,每月公布班级成绩。作为全国篮球特色校,学校专门为初中学生创编了“篮球韵律操”,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开展班级间的全员定点投篮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
据了解,本学期开始,学校还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强化训练,帮助“小眼镜、小胖墩”提升身体素质。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劳动教育融入课后服务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世东介绍,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1400多名学生。北科大附中积极落实“双减”工作各项任务,加强课后服务活动的研究和设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作用与价值,推动“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作为丰富课后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在校时间进行全面整合,形成课后劳动教育特色。
学校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品格。学校通过自留地蔬菜、小麦、玉米的种植,温室花房的无土栽培,微生物发酵以及“食堂小厨师体验”等课程,增强学生学工学农体验。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每周开展一次校园大扫除,引导学生打造整洁校园环境。
学校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融入课后服务全过程,做到“人人有岗位”。学校体育器材和场地管理设有学生志愿岗;25门校本选修课程中,实验器材的准备、清洗、归位以及学习场地的卫生保洁,全部由学生志愿者完成;图书馆阅读区、资料查阅区等都有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体现在课后服务的各个环节,提升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做事、自觉行动意识。
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讲座和主题班会,学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认识和了解各行各业特点,了解未来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应具备的素养。教师节表彰保安、保洁、食堂人员,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学校还开展了劳动教育评价。从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质量等维度建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每周评选劳动之星。以劳育人逐步彰显实效,93.1%的家长反映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很大改观。
王世东表示,目前劳动教育已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已经形成覆盖日常生活、生产、传统技艺、校园与社会服务等领域,融合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资源的课程体系。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知识教学有效整合,实现综合育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系统规划,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整合、优化课后服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全面提升学校劳动课程建设和实施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向未来。
密云区第六中学:
每天10余名骨干教师
开展课业答题
新学期开学以来,密云区第六中学认真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制定课后服务工作方案,精心安排课业答疑辅导。
密云六中校长高光斌介绍,学校发挥校内优秀教师作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固定时间、地点开展答疑。每周五天全覆盖,并确保每天不少于10名骨干教师开展课业答疑,每名骨干每周不少于2次。
学校在校内为语文、数学、外语等9个学科的市、区级骨干教师设立“骨干教师答疑辅导站”,辅导站清楚注明骨干教师姓名、学科、答疑辅导时间、教师电话等信息,并向全体学生公布《密云六中骨干教师答疑辅导安排表》。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按照时间表参加答疑辅导,也可以根据辅导站提供的教师信息,提前与教师电话预约,告知自己学习需求,便于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提供答疑辅导服务。
学校创新课业辅导形式,扎实推进学业指导。在骨干教师答疑辅导的同时,学校还扎实做好课业辅导工作。每天安排一个学科,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初一年级开设数学思维方法班、学习方法班和基础巩固班;初二年级开设语文写作指导班、阅读提升班和基础知识巩固班。目前,学校课业辅导每天参与学生比例在50%以上。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报名、自愿参与,学校整体统筹开班数量和指导教师,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辅导。针对当天没有参加课业辅导的学生,由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进班答疑指导,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高光斌介绍,下一阶段,学校将继续挖掘课后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让双减“落地”,促进学校教育提质增效。
梨园镇中心小学:
优化师资调配 课后服务更活跃
通州区梨园镇中心小学是一所位于通州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心小学,下辖一所完全小学,33个教学班,1281名学生,102名教师。为实现课后服务高水平供给、高质量开展,学校不断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供给,精准服务,不断提升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梨园镇中心小学校长冯玉海介绍,学校强化学习研讨,着力提高教师对“双减”工作的认识。学校在全体教师员工中开展了“双减”政策的大学习大讨论,整理中央、北京市关于“双减”工作的文件、要求,汇编成册供教师学习,将“双减”的政策精神传达到每一位教师。“双减”工作“重点在校内、关键在课堂”的要求成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充分认识“高质量课后服务”对于“把学生留在学校,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重要意义,为教师主动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学校合理调配师资,让广大教师“动起来”,课后服务“活起来”。充分整合现有教师资源,精细安排教师参与到体育锻炼、课业辅导、拓展类活动等不同环节。
在体育锻炼方面,6名体育教师分两组承担体育锻炼活动,每个班级同时配备一名管理教师,根据年龄阶段、季节气候细化体育锻炼内容,保证体育锻炼有序、有量、有质。在课业辅导方面,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开设学科素养提升课程,发挥骨干教师优质辐射作用,提高课后答疑辅导的实效性。学校结合本校教师专业特长,根据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类活动,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教师主动参与课后服务的同时,个人职业幸福感、成就感进一步增强。
冯玉海表示,学校试行弹性工作制,关心关爱教师,让教师“松”一点,课后服务实一点。学校优化师资调配,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安排辅导答疑和课外活动,通过全校统筹、科学安排,最大限度发挥教师资源使用效益,减少了每天课后服务需要的教师数量,保障教师弹性工作制的实施。学校目前基本实现全体教师每周自主选择两天弹性下班。学校统筹校内外资源,聘请专家为教师开设心理调适减压讲座,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相关链接
更多学校 更多做法
门头沟区大峪第一小学:
采取“单班辅导+合班辅导+跨班级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困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
石景山区第九中学:
根据初三年级学情和学生选择意向,盘活教师资源,实现了学生分类专题辅导的需求。
顺义区李桥小学:
合理规划有限场地,13个专用教室几乎每天安排不同的兴趣小组。将操场改建为乒乓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篮球不同运动的活动区域。
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
坚持干部教师全员参与,班子成员带头,支委和党委专门开设了“红领巾学党史”课程。
西城区陶然亭小学:
联动宣武少年宫师资与场地开设课后服务课程,将系统内优秀教师“请进来”,开设专业的艺术、科技类课程。
海淀区中关村二小、
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
协调引进家长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形成百余节优质家长课程。
平谷区镇罗营中心小学、
熊儿寨中心小学:
引进校外优质资源开展舞蹈、戏曲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