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不仅要求减轻义务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更要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把作业定义为“学生为完成既定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著名学者库玻认为作业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非教学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不难看出,二者都突出强调作业的“任务”本质。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在无形中加剧了学生对作业的“负担感”,也使得作业过重问题成为教育里的一大“顽疾”。
当前许多学校的作业布置大多以练习册或教材上的习题为主,有些甚至会照搬考试原题,并未考虑彼时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认知能力,使作业成了增强学生考试熟练程度和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工具。更有甚者借助类似罚抄单词句子这样机械、重复的作业形式,实现对学生的惩戒和管理。不可否认,作业的确具有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但上述做法,并没有完全、恰当地用好作业这个教学工具。这样过分关注结果的短视化认识并不能够完全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并无助益。
家校双方似乎已经把作业和任务划上了等号,固化了对作业的认知。尽管诸多学者都在作业内容、作业批改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提出改进措施,却缺乏对作业本体的认识和思考,未能触及作业的根本要义。由于认识不到位,导致作业设计不精准,过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完成的结果上,而忽略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让作业成为应试教育的载体和工具。在教育发展新时代,需要对作业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
首先,作业虽然是教师教学环节的结束,但同时也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的开始。因此,它应当是一次具有学习意义的活动。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作业要能够促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动态的联系,实现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不断转化为学科素养,在思维、能力、观念等方面获得提升,最终将新知识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因此,作业不应当只是呈现在纸上的枯燥乏味的练习题,而应当是更加多样、更具反思意义的观念建构过程。具体而言,学生的作业不仅要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更要注重学生内心的自我思索过程,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更知其为何然。
其次,如上所述,普遍地,作业被认为是一种任务,由教师布置学生被动地接受。而随着作业的内容不断“考试化”,作业也逐渐变得功利化,沦为一种训练工具。作业内容的教育价值被忽略,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只是照搬各类题目解答套路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业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换言之,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作业的功利性价值,就会异化其工具价值的体现,最终影响到作业本体价值的实现。
在新时代,应当正视作业的价值,在作业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之间找到平衡。作业作为巩固学生知识的有力途径,教师了解学情、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参考,增强家校联系的必要方式,其工具价值显而易见。而其本体价值应当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作业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不能被外部的标准即应试要求所裹挟。这也启示学校和教师,要着力在作业内容设计上下功夫,改变“做作业就是做题”的现状,不断丰富作业形式,深化作业内涵,从而实现作业的育人价值。
(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郭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