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宋 迪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团队负责人……多年在专业职教领域的深耕和务实求进,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院长李学礼获得了众多荣誉。从传授专业知识、带领学生团队参与竞赛,到如今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电子信息学院越来越多的职教发展方向需要他去把控和探索,李学礼一直不忘自己身上的担子。身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践行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和使命,让学生未来的路更宽,也让职业教育走得更远。
做职业技能大赛的“细节控”
1998年,李学礼来到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电子信息专业任教。从教初期,他每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量都很大。电路基础、单片机等基础类课程,他已不记得给学生上过多少次课次。在推进教学改革方面,李学礼也不断学习钻研,解决了一些实际教学问题。例如在北京职业院校中,他较早地建议将电子类的仿真软件引入实际教学中,用一台电脑就可以解决很多教学实践问题。他说:“有些实践操作过程会存在安全风险,需要老师在场时时把控和指导。学生有可能由于操作不当损坏实验室设备,比如单片机仿真器和实验箱等维护成本较大,而使用仿真软件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操作电脑即可进行仿真实验,开放性很强。”当被问及如何想到并实现这些教学突破时,李学礼有些“凡尔赛”地说道:“也没什么太多想法,就是喜欢学习、研究。”
2001年,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最早一批参加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高职院校,李学礼成为技能大赛辅导老师,是学校辅导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2009年后,学校又开始组织团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们的成绩一直非常不错。”说起本专业的竞赛成果,李学礼流露出自豪感。
多年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让李学礼积累了很多经验。从具体技能的细致辅导到后期全局掌控的流程推演,哪怕小到一颗螺丝钉,他也要在赛前考虑周全。在某次技能大赛中,项目环节中有一项是学生设计完成后要将机箱盖装上。李学礼在指导时告诉学生把机箱盖扣上但不要将螺丝钉拧上,最后万一有问题还可以打开解决。但其中一名学生没按老师的指导操作,通电测试时装备不运转,那时裁判已不允许选手再拿改锥拧下螺丝。赛后,参赛团队打开机器发现,有一根电源线没有接实。李学礼说:“类似这种细节性的东西,选手在比赛中由于时间紧很难想到。所以在参赛前期,通过对规则的把握,我们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预设了很多可能发生的情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理解老师的决策并坚决执行。”
在辅导中,李学礼主要负责整体环节的把控、突发情况的处理。就是这种“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让他每次开赛前都要做类似于“兵棋推演”的工作。通过对规则的研判,具体到大赛的每个时间节点要完成什么环节的任务,出现异常情况如何处理等,他都要求辅导老师抠技术细节,把规则吃透,把非正常情况尽可能想到、想全,拿出应对方法,提出解决预案。正是这种“吹毛求疵”的细节控,让李学礼带领学校参赛团队从2009年到2012年连续拿到一等奖,近几年的参赛成绩也一直很好。
李学礼补充道:“学生拿到技能大赛的奖项后,我们优先推荐其去应聘研究院所的就业岗位,如航天系统的研究院等,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研究所等,以此来鼓励学生,给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从而体现职业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多年来,李学礼将在研究院所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有效地开展了工匠精神和航天精神的教育,将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落到了实处,激发了更多学生学技术掌握本领的主动性。目前面向研究院所就业是电子信息学院学生就业的主体,为电子信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2012年后,李学礼的工作重心发生变化。特别是2016年以来,他承担了多项北京市和教育部的教学建设和改革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还承担了北京市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现在,学校在电子信息专业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专业出身的李学礼也承担了多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工作,主编和参编了多本专业教材,还主持过北京市教改项目等。
把校企合作的“账”算清楚
近几年,为深化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领域,教育部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此,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设集成电路方面的现代产业学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学院和企业共同投入资源,开设产教融合课程。李学礼说,和企业谈合作时,也要借鉴经济学观点,讲求成本核算,解决企业的忧虑,通过沟通让企业觉得自己同样有所收获,这样才能让其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
李学礼帮企业算了一笔“经济账”:学校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班的学生一年级入学起就有机会进入企业。学院给学生安排了第一学期2周、第二学期4周、第三学期6周、第四学期8周的实训课程。到三年级,学生对企业的产业线便十分熟悉和了解,基本可以胜任企业实习岗位。这样3年下来,如果学生最终留下就业,企业对其岗位安排也会更自如。李学礼说:“我们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训是采取大循环式的轮岗模式,最后三年级实习阶段则是定岗,学生将来具体做什么工作,即在这个岗位实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5周左右即可基本独立完成工作,不再需要师傅陪同指导。这样的实训项目,对企业而言也很划算。因为即使是从社会上招聘员工,企业在前期也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入职培训。而我们的学生通过产教融合课程培养,可以最大程度地缩短培养周期。企业支付学生的实习工资低于正式员工工资待遇的支出,能节省不少成本,也能又好又快地满足其对人力的需求。”这笔账,可是算到企业人心里去了。
目前,职业院校微电子专业在集成电路工艺方面一般很难有完备的实训基地,因为相关实训室的建成及维护需要相当大的成本。很多在校课程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深度的产教融合加之李学礼一贯秉持的“利人利己”合作理念,使得学院和企业建立起高度信任。企业的生产线面向学院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实地参观并开展实训课程。将企业的产线资源作为学院的实训基地,通过双方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不仅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参与产业培训,同时让学生给企业创造的价值最大化,增强人才竞争力,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
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李学礼还主持开发了一系列教学资源和课程,包括师资队伍的培养,为企业导师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企业导师兼职教师,起初是缺少基础教学经验的。“他们都是企业的骨干员工,职业技术技能没的说。”在和企业沟通过程中,李学礼提出:“即使这些导师(师傅)再忙,也要保证他们为期一周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类似于教师资格上岗前的培训。”这既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也便于企业导师推进教学工作,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更全面客观地考核评价每名学生。通过培训,企业导师教学能力大大提高。
如今,集成电路行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量大。为实现集成电路自主可控,解决卡脖子问题,国家高度支持这一产业,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李学礼欣慰地说:“我们的学生赶上了好时代。”
让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
为了让职业教育走向世界,李学礼在相关领域做了很多探索。他在电子信息学院的相关专业建立起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招收留学生以及与海外院校创新合作交流,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
2014年起,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埃及某基金会合作,由基金会出资选派留学生到校学习电子与自动化相关专业,每个班建制25人左右。李学礼一直在负责项目的相关工作。为把埃及留学生项目以及在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埃中应用技术学院的职业教育输出项目做好,李学礼多次去埃及考察调研,走访调研埃及基层的职业学校和在埃及投资的中资企业的需求。“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现在是投资的热土,除了大批中资企业外,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重点是发展工业,所以他们选派的留学生优先选择了我们机电一体化、电子这类专业。因为开工厂、做制造业都和机械、电子密不可分。”李学礼在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时一直坚持以汉语为授课语言的留学生培养模式。这主要是考虑到,现在很多中资企业在埃及投资建厂,需要大量懂汉语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走出的留学生在具备职业技能的同时会说汉语,就成为其日后回国就业的一个巨大优势,学习汉语也能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为此,学校在留学生3年职业教育的前期增加了1年的语言学习。但在过渡过程中,李学礼又发现,留学生经过1年的汉语学习,基本都可以通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4级,这是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基本条件,可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一上课就听不懂了。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李学礼牵头做了一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探索。经过分析并征求老师的意见,他探索通过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物理知识来提升其初级专业汉语水平。为此,学院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为留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开设了一门过渡课程。他带领教师团队共同总结了约300个专业词汇,利用其已具备的数学物理知识并结合实际操作,教授给他们专业汉语词汇,解决专业术语的汉语学习困境,使留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变得简单、易理解易掌握了。这项改革在招收留学生的职业院校中获得认可,吸引很多兄弟院校的教师前来交流借鉴。
在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李学礼还参与和承担了多项中国政府职业教育援外项目的前期科研工作。
从专业到管理,李学礼一直在突破。因为“喜欢学习和研究”,他的职教路越走越宽。现在,为促进产教融合及职业教育国际化,他还有更多的劲儿要使,还有更长的路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