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京郊职成教联盟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国家SIYB创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创业咨询师考评员、昌平职业教育德育标兵……在如此多的奖项和头衔面前,于芳却说,自己首先是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一名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她用爱与智慧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电商助农,学生从店小二到运营官
认识于老师的人,都说她是个闲不住的人,更是个热心的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昌平农业产业受到不小的影响。身为电商专业教师的于芳虽然在家隔离,但也没闲着,心里不仅牵挂着学生,还惦记着康陵村的正德春饼宴经营、昌平区草莓种植农户的草莓采摘销售是否受到影响。
为了帮助这些农户,她指导学生在“康陵印象”公众号中发布了康陵村雪景和正德春饼宴的推文。通过电话调查后,她得知昌平草莓种植户因为疫情销售困难,就又带领学生帮助农户写好了网上推广所需的文章。针对13个合作社、56名农户,一对一开展直播带货现场教学技术服务,观看人数累计突破10万余人次;调动社区资源,面向回天地区80万居民开展昌平农产品进社区线下专场推介会,有效带动莓农增收超30%。
2020年,作为昌平区“爱心助农,‘莓’(没)你不可”抗疫助农活动线上策划实施负责人,她带领学生主动与合作社合作,采用电商模式,如抖音、小程序、公众号等方式进行草莓推广,将其卖到昌平社区中,为合作社、农户和社区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她还紧跟互联网行业发展,带领学生参与康陵村网上推广宣传及村民互联网推广技术培训,帮助康陵村的村民进行公众号文章的策划、撰写与发布,让当地农户感受到了关怀与温暖。学生的专业水平也在这样的项目实施中悄无声息地提高着。
德育进课堂,直播帮学生改变自己
利用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成为她德育的第二课堂。在草莓推广活动中,班上学习好、平时表现比较积极的学生都争相报了名。一个叫雨德的孩子却表现得很犹豫,其实他的专业水平并不差,就是性格相对内向,不擅长表现自己。
但在他的内心,其实还是有些不甘示弱的。于是在报名结束后,他单独给于芳发去了短信,询问如何才能被选中参加活动、是否还有名额。于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的帮助他提升自己、认知自己的机会。于是,她毫不犹豫地给了雨德机会,让他在这次活动中担任替补。
直播当天,根据实地情况,要设置4组学生同时直播,人数不够用了。这时雨德站了出来,临时找到搭档开播。不但如此,平时看似话不多的他,还成为了全场的焦点。面对镜头,他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由替补变为主角,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许。
正是经历了那场直播,雨德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带动了身边很多人。他不但自己积极参加各类助农活动,坚定了专业助农的理想信念,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后来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还获得市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西瓜节、草莓文化、苹果节等直播助农活动,辐射本地西瓜种植户56个,带动本地西瓜销售,拉动收入提升近150万元,加入到直播助农代言人、乡村振兴服务员的行列中。
于芳说,尊重每一个学生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掌握不同学生的性格与爱好,积极发现优点,给每个学生施展自身优点和才华的舞台,才能让他们在被人欣赏的眼光中找到自信。
365里路,家访只为更懂学生
作为班主任,于芳在这个岗位上最深的体会就是: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有一年,高一刚组建新班级,于芳总是混淆学生的名字,而班里有个男孩,脖子上有很大一块胎记,如此鲜明的特征让于芳瞬间记住了他。这个叫新春的男孩阳光、自信、开朗,在班干部竞选时自告奋勇要担任班长。新春并没有因为与生俱来的胎记而感到自卑,反而把这当成自己的“招牌”,在做班长工作时也非常积极主动,与同学们关系非常融洽。可到学期末,于芳忽然发现,新春开始精神恍惚,做事也没有以前积极主动,每天沉迷于游戏世界,不学习、不与人交流。于芳担心地问他怎么了?得到的回答却是“老师,没事,不用担心”。期末考试结束后,有一天新春突然告诉她说:“老师,班长您换人吧,我不当了。我觉得我不适合,您提前选好人,别耽误班级工作。”于芳没想到他会这样轻描淡写几句就要撂挑子,她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心中百思不得其解,但她知道,无论怎样,不能放弃这个孩子。
于是,她立即联系了新春的妈妈,这才得知,新春手上起了很多白斑,比初中的时候严重,疑似白癜风,正准备假期回家进一步治疗。虽不传染,但是很难完全治愈。于芳终于明白为什么如此开朗的新春忽然沉默。
她开始积极想对策,搜集相关资料,希望能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很快新学期开学了,再次见面时,于芳没有急于和新春谈是否继续当班长的事,而是先和他聊起了假期生活。从交流中于芳能感受到他假期过得并不是很快乐。放学后,她故意找了个由头和新春约在操场见面,然后主动提出要看看他的手。一开始,新春觉得很不好意思。于芳却告诉他:“没事的,老师知道你是个注意自己形象的孩子,手上有点白斑没关系,现在医学发达,这些都不是事。人无完人,不要把这当成你前进中的负担。把心情调整好,正视它,说不定哪天白斑就会消失了。”新春听了她发自肺腑的诚恳话语,点头笑了笑。
此后,于芳时不时就问问他的病情,提醒他按时吃药,鼓励和支持他多参加各种活动,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实践中去。就这样,他再一次接受了挑战,担任班长的同时还自告奋勇要当系里商学会会长。慢慢地,新春走出了白斑带来的阴影,经过一个学期的备赛,他在中英国际“一带一路”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顺利进入全国决赛,最终取得了银奖的好成绩。而他本人也成长起来,忘记了自己局部的不完美,变得更加自信、阳光、帅气,成了于芳在班里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除了对学生无微不至的鼓励和关怀,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于芳每个学期都要去家访。她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一学期去8个家庭。就这样,几年下来,她的足迹遍及昌平、密云、怀柔、通州……最远一次单程近400公里。
说起家访这个习惯的养成,还是源于一名叫佳俊的常住生。因为自小学习一般,初中毕业后,父母就把佳俊一个人从秦皇岛接到北京来读书,希望他能见见世面,学点技能。刚认识的时候,佳俊虎头虎脑性格开朗,于芳很喜欢他,但是他在班里的人缘却不是很好,一番了解后才得知,这是因为佳俊说话口音比较重,有几个孩子经常取笑他。起初,于芳没太在意,心想男孩之间开开玩笑,慢慢就好了。可让她没想到的是,佳俊慢慢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有一次居然还向她哭着说想退学,这才让她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回到家里,于芳辗转反侧了几天后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到佳俊的老家去看看。那个周末,她坐上了去秦皇岛的火车。在佳俊的家里,她和他的爸妈、姐姐坐在一起,听佳俊妈妈讲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从家长朴实的话语中,她看得出,他们爱佳俊,只是不会表达,让佳俊没感受到归属感。回京的路上,她告诉佳俊,“你妈妈他们送我们上车之前,和我说他们都很想你,让我在北京好好照顾你”。听到这些话,佳俊哭了。
回到北京后,佳俊和于芳的关系变得更近了,在他眼里,她不仅是班主任,更像是他在北京最近的亲人。她把佳俊小时候在武术学校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同学们对佳俊刮目相看,对他也有了包容。佳俊也变得越发主动有担当,现在他已经是系里的创客负责人,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清晰的规划。
佳俊的转变让于芳尝到了家访的“甜头”。从那以后,她总会抽出时间来到班里的孩子家坐坐,聊聊,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她和家长、学生,形成了一个个默契稳固的三角形,和谐温暖的班集体也在一步步稳定着。
于芳从教4年。她说,作为班主任,就是要成为有仁爱之心的导火索和引路人,为每个成长中的孩子助燃,点起他们心中前进的那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