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提中小学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概念

发布时间:2021-09-18 期号: 1574期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邱乾谋) 我国首次提出中小学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概念。这是记者日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专项研究》总课题组了解到的。

  中小学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概念由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提出,并在“十三五”阶段形成教育理论和课程体系,在“十四五”阶段由中小学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研究传播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专项研究》总课题组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数字资源建设和融媒体专业教室设计,已形成完备的课程资源服务体系。

  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规划主要包括《传统哲学》《民族艺术》《历史文化》《中医基础》四大模块。课程内容也具有较大创新和突破。例如, 传统哲学模块,分《首孝悌》《做君子》《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养廉洁》《亲仁德》《道中庸》《合自然》十二个主题。

  民族文化与艺术模块,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气、茶文化、相声艺术欣赏、传统吹管类乐曲欣赏、传统弹拨类乐曲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等多个主题; 中医基础包括中医理论、藏象经络、药性歌括、汤头歌诀、康养功法等多个部分;历史文化模块,注重对各朝代文化艺术、民俗的广泛研究,让学生敬畏历史敬畏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具有整个活动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学习目标和团队为中心,自主推动活动的进行。教师则作为引导者、指导者和协调者,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助和导引。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是当代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和实践。

  值得重视的是,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形式,首次采用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模式,学校可自由选择内容和时间,并由教师指导学生分成主题研究小组,通过教学主题分解、研究目标确认、阅读资料收集、研究内容探究、小组合作性学习与讨论、研究结论论证与展示等多个环节,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创新实践,彻底革新传统文化学习模式和传承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

  中小学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研究传播中心副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专项研究》总课题组负责人张健表示,“双减”工作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减负之后的创新赋能将成为新政策执行的关键指标。中小学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的出现,既能深层次涵养青少年人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课程实践,为“双减”政策下的“三点半课堂”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