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评论员
正值高校开学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生邢益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这名只有18公斤重的渐冻症男孩儿,以645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北航。他的顽强不屈打动了无数人。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北航招办老师对邢益凡及其父母说的那句“最难的事你们已经做完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我们吧!”
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大学的温情与担当。
为了实现这句承诺,保障邢益凡在北航就读期间健康、快乐、顺利,学校多个部门联动,为他未来的学习生活设计了系列方案。学习方面,学校与北大第一医院沟通,了解到邢益凡每天学习总时长在4至6小时为宜。学院与教务处根据培养计划和实际情况设计专门培养方案,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体育类、实验实践类等课程申请特殊免修,专业课程针对性采购设备,实现日常学习需求。生活方面,学校第一时间为邢益凡的房间安装了新空调,提供了位于一楼、有两张床、独立卫生间的爱心宿舍。邢益凡的母亲可以在此陪同他学习和生活。邢益凡所在的士谔书院还成立了爱心帮扶小组。下一阶段,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等相关学院计划与北大医院的医生团队一起,通过医工结合,采用人体工效、康复工程、增材制造等领域的新技术,定制专用的辅具,满足邢益凡生活、学习的特殊需求。
邢益凡不是个例,北航也不是个例。
在今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报到现场,“用脚写字”、考上同济大学法学研究生的“无臂少年”彭超同样获得暖心关照。为方便彭超的学习生活,同济大学特地把他的宿舍安排在一楼,宿舍楼和宿舍门都可以刷脸进入,宿舍照明开关被安装在离地面约20厘米的位置,彭超可以用脚触碰操控。
彭超本科就读的四川大学是我国近年来接收残障大学生较多的高校。本学期,本科生中有8名残障学生入学,目前有60多名残障学生在川大就读。彭超在川大就读期间,学校为他特制了5张特殊的桌椅,他的桌子比椅子高五六厘米,适合他用脚写字,1张放在了图书馆作为彭超专用桌椅,3张放在了他常用的教室,还有1张放在了他的寝室。
接收残障大学生入学,是一所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能将这份责任尽到哪种程度,彰显的则是一所大学的宽度和高度。
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提出要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制定文件,要求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平等参加高考,为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平等机会和合理便利。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将关爱做到极致,让温暖直击心灵,竭尽全力呵护每一名学生的求学梦。正是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大学,让“读大学”成为残障学生新的人生起点,而不是顶点。
近年来,一些高校将对学生的关怀前移,未等新生入校就采用电话、家访等方式定位需要帮助的学生,根据每个残障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帮扶措施。提前改造宿舍、床铺,设立相关研究部门,关注残障学生心理健康。从身体到心理,从学习到生活,关爱的维度和广度都在不断优化。
今年6月,清华大学学生魏祥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直博资格,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4年前,这名来自甘肃的残疾考生曾向清华大学写信,求“一间陋宿,供母子俩跻身”。魏祥身患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父亲在他年幼时离世。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随即向他发出公开回信,告知他学校各部门已经尽一切可能守护他的求学梦。学校为他安排了无障碍宿舍,学生资助中心和社会爱心人士也向他提供资助,“请你相信,校内外有足够多的支持,清华不会错过任何一位优秀学子”。信尾那句“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刷爆朋友圈,不仅给予魏祥坚定信念,温暖有力的期冀和鼓励照亮了很多人的人生路。
不久前,被称为“凳子姑娘”的四川师范大学学生黄欢成功保研,开启了她的新学期。黄欢4岁时因意外车祸导致双腿高位截肢,平时移动靠凳子和轮椅。本科期间她先后荣获“第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以及6次学习奖学金、2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师友的关爱让她将自己的心扉打开,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点点爱意,自信又阳光。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将自己收获的爱意传递给他人。
大学和学生共同书写着自立自强的青春画卷。残障学生的自强不息、高校的暖心支持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这是对学生本人和大学的认可和激励。同时,守护残障学子的人生路,也需要更多人、更多部门的参与和努力。
根据中国残联最新数据,2016年至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录取残障大学生人数达到57477。2020年,高校残障毕业大学生就业率超过了72%。这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它还可以更好。残障学子总有一天会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他们在医疗康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依然面临诸多困难,需要更多社会部门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