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红色文物青年说”活动日前在中国传媒大学启动。活动通过百所高校大学生讲述百个红色文物故事,用融媒体方式将“党课”推向全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精神,致敬党的百年华诞。
一根没有吃完的皮带
勇往直前的长征印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2019级本科生郭一颖讲述的红色文物故事是《一根没有吃完的皮带》,文物来自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主题展厅里的半截皮带。这是红军战士周广才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受到嘉奖的皮带,这也是在长征路上,战士们面对缺粮的困境,没有吃完的一根皮带。红军战士们用惊人的毅力将皮带块吞下充饥,也怀着无限的革命热情和理想信念将这最后的半截皮带留下,用以期许革命胜利。在这一根没有吃完的皮带背后是勇往直前的长征印记,充满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1934年2月的一天,刚入伍的红军战士周广才,就和部队一起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周广才表现英勇,不仅打垮了前来“进剿”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还缴获了敌人的一支汉阳造步枪和一根完好的皮带。为了表彰周广才英勇作战的功绩,上级决定将这根皮带奖励给他。周广才十分珍视这根皮带,形影不离地带着它转战南北,经历了无数次战斗。
1936年7月初,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地区胜利会师。随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一起北上,准备开赴抗日救亡的战场。周广才和战友们此时就在红四方面军的大部队里。
当大部队经过茫茫草地时,粮食出现了短缺。进入草地没几天,周广才所在班背的干粮就吃完了。大家一边行军,一边到处寻找野菜、草根、树皮充饥。到后来,连树皮、草根都已吃光,几位战士东翻西找,最后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了自己束在腰间的皮带。皮带材质十分坚韧,为了让其变得容易下咽,战士们用小刀将皮带削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后把皮带烧焦,放进水里煮。皮带用水是煮不烂的,而且还带着一股焦煳味和臭味,但为了能早日走出草地,大家还是用惊人的毅力将皮带块吞了下去。
一天,周广才班里的6位战士饥饿难耐。无奈之下,他们对年仅14岁的周广才说:“轮到吃你的皮带了。”周广才听后不禁泪流满面。这根皮带对周广才来说意义特殊,他实在舍不得把它吃掉,可面对缺粮的困境,为了挽救战友们的生命,他还是含泪把皮带交给了战友。当锅里还剩最后一截未被切断吃掉的皮带时,他哭着说:“同志们,咱们留着它作个纪念吧,带到延安去见毛主席。”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无限渴望,最终战友们把这截皮带留了下来。
在不久之后的战斗中,周广才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跟随大部队到达了延安。为了纪念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和这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周广才将这根皮带烙上“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布仔细包裹起来,一直珍藏着。
此后,这根没有吃完的皮带,一直陪伴着周广才,经历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这根皮带捐给了国家博物馆。
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
无数红军将士爱情的缩影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这双草鞋编得细密、周正,不但有鞋底,还编出了鞋帮,编鞋子用的不是粗粝的稻草,而是柔软细密的黄麻,黄麻里还细心地捻上了布条……草鞋的鞋尖上绑着小绣球,这两个小绣球是草鞋的主人谢志坚系上去的。”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学生王鹏讲述了《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
谢志坚是于都县岭背镇燕溪村人。他14岁那年,家乡来了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于都的时候,谢志坚担任红一军团二师政委刘亚楼的警卫员。出发那天,河岸聚集了很多父老乡亲为红军送行,谢志坚的恋人春秀也在送行的队伍中。春秀将前一天晚上连夜编制的草鞋送给谢志坚,一边擦眼泪一边说:“我会等。”
谢志坚带着这双特殊的草鞋踏上了战斗征程。在长征路上,谢志坚非常爱惜这双草鞋,只穿过两次:一次是部队过金沙江,当地老百姓用船送红军过江时,让谢志坚想起了家乡人送红军过于都河的情景,想起了春秀送草鞋的情景,他便穿上春秀送的草鞋,渡过了金沙江;还有一次是强渡大渡河时,由于战斗激烈,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谢志坚心想死也不能与春秀的草鞋分开,于是他又一次穿上了这双草鞋。一个接一个硬仗,这双草鞋陪伴谢志坚一次次闯了过来。新中国成立后,谢志坚带着草鞋回到于都寻找春秀,可那个说“我会等”的姑娘早已不在人世。原来,当年红军走后不久,春秀就被敌人杀害了。
20世纪80年代,谢志坚给草鞋绑上一对红心绣球,万分不舍地将其捐赠给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那双绣球草鞋,是谢志坚永远的惦念,也是无数红军将士爱情的缩影。
红色文物
焕发时代光彩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叶润泽讲述了《麻辫手榴弹显神威》的故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博物馆里陈列着的特殊手榴弹——麻辫手榴弹,上世纪30年代,偏远落后的照金山区,在技术差、原料缺的艰苦条件下,红军战士们机智地发明了这种秘密武器,后来经过全国推广,麻辫手榴弹在中国革命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6500平方米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里,陈列着大大小小的红色文物。但每次让我驻足的展柜前,都有这几个黑乎乎形似小香瓜的铸铁疙瘩,‘小香瓜’的小头顶端还铸有一个小环,绑着麻绳辫子。这便是照金苏区时期红军薛家寨修械所研制的麻辫手榴弹。”叶润泽说。麻辫手榴弹“出身”贫寒,它生产于薛家寨兵工厂的荒野山洞;同时又身价不菲,它用收缴地主的麻钱熔铸而成。当时除了从群众那里借来的一块铁砧、一个风箱、几担煤和惠子俊等人带去的几件工具外,修械所一无所有。为了尽快开展工作,大家一起想办法,从淳化请来工匠制作毛坯,小炉匠白生华负责锻打。惠子俊凭借在兵工厂做工多年积累的经验,对结构复杂的枪支反复拆装、揣摩,掌握结构和性能,再手把手教工人修理甚至是仿造。经过艰难创业,修械所的工人修理、制造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战斗需要。
“先烈们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他们的斗争是艰苦卓绝的,他们的业绩是光照千秋的!”叶润泽说,“以麻辫手榴弹为代表的展品,激荡着铿锵有力的历史回音。当我们品读它们背后的故事时,仿佛与革命先辈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感悟到他们忠诚于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表示,作为学校今年重点打造的样板性项目和标杆性项目,“红色文物青年说”既是学校深入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传播红色文化、助力高等教育深入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为党献上的一份礼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红色文物青年说”用三个“一百”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一堂党史学习课,是一堂人生教育课,是一堂品德修养课,是一堂实学实干课,是一堂青春筑梦课。广大青年学生要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筑就无悔、有为、最美的青春。
一件件文物背后中国共产党曲折辉煌的历史,这些征途中的宝贵历史印记,都是不断向前、坚持不懈的精神财富与推动力量,这样的红色文物在如今焕发出时代光彩,展现出亘古弥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