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启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百场宣讲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发布时间:2021-06-16 期号: 1564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文并摄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百场宣讲活动日前在中国传媒大学启动。此次活动以“永远跟党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多所高校毕业生现场讲述自己的择业故事。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省份,有着不同的年纪,但相同的是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和服务人民的满怀赤诚。他们在毕业后有着共同的选择: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投身科研 驻守边疆

  一腔热血献给祖国

  “选择航天报国,是我个人兴趣使然,更多的是在清华求学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清华大学应届博士毕业生王岩率先分享了自己选择航天事业的故事。

  王岩在演讲中提到,自己从小就是航天航空“发烧友”,上初中时每天午休时间都会阅读相关杂志,保研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时也选择进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燃气轮机研究所深造,师从两机专项重型燃气轮机总设计师顾春伟教授。

  “担任两机总师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就发现顾老师头发白了一片,但是他却更加精神焕发、眼光如炬,让我感觉到他找到了一条为国家奉献,艰难但却幸福的道路。”王岩表示,导师的教诲也深深影响着自己,最终他坚定地选择到航天五院工作,“希望能结合国家重大项目,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作贡献。”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姚衣凰,因为从小就向往部队生活,所以在本科读书期间毅然弃笔从戎,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西藏去当兵两年,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那片蓝天格外高远的土地上。

  他回忆,最初新训营的强化训练确实让他有点措手不及。高原上空气稀薄,每天早上出操,需要背着几十斤重的背囊,在16分钟内跑完3公里,这种折磨可想而知。加上西藏的冬天是令人敬畏的,大风、寒冷、干燥,一天训练下来风尘仆仆,脸蛋在狂风和紫外线的肆虐下染上高原红,心、肺和其他身体器官随着环境的变化开始出现“变异”,手掌开始皲裂,耳朵也长了冻疮,几乎烂掉。他没有放弃,而是用坚持与勇气克服了从平原到高原的距离,完成了由一名大学生向一名合格军人、戍边卫士的转变。

  他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决定就是选择去当兵,而且是在西藏。两年的军旅生活一直在我的青春里绽放。现在回想起来,那两年的日子是最锻炼人的,它带给我的财富不仅是身体、性格和思想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我精神的重塑,在以后的日子里,面对任何挫折困难,都能从容面对、泰然处之。服兵役是每名公民应尽的神圣而光荣的义务,党和国家不断完善征兵优待政策。选择军营,终生受益,你一定不会后悔。”

  公益助老 乡村就业

  满怀赤诚捧给人民

  “作为一名北邮人,科技报国不仅是蛟龙入海、嫦娥飞天,也是日常生活、邻里小事,用专业服务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罗旭选择把公益事业和创业结合起来。

  2011年,罗旭进入北京邮电大学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很多老人因为信息科技的隔阂而与子女沟通不便。此后,他便开始做志愿服务活动,教老人使用电脑和操作智能手机。

  “科技助老,我们已经坚持了10年。至今已累计带动全国100多所高校超过20万青年走进社区,覆盖了包括上海、广州、南京等16个城市的500多个社区,累计服务老人超过100万。”罗旭提供了一组数据。

  为了让更多老人真正学会使用各种信息化产品,罗旭带领团队成员开发课程讲义、教学教材与线上云课堂,让老人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都能通过纸质内容与视频课程学会使用科技产品与智能设备。

  与罗旭的选择相同,2019年毕业于北京物资学院的周梦凡将自己的热情与汗水献给了乡村基层事业和那里淳朴的人民。在毕业之际,周梦凡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但当看到学校张贴的“三支一扶”公告时,她被触动了:自己就是从村里走出来的,知道基层,尤其是村委会特别需要大学生、年轻人。如果能投身建设家乡,积极参与到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于是,她最终选择回到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西营村,成为一名乡村振兴协理员。

  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身份转变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刚入职时,她不太懂如何开展基层工作,但她知道,生活中要马上和大家熟悉起来。于是每天早上一到村里,她就把每个屋子都串一遍,打个招呼,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要是有需要打电话、复印的活儿,就主动承担下来。慢慢地,大家就开始叫她“小周”,她知道这表明关系近了,到后来,“小丫头、周子”这种亲切的称呼越来越多。

  在美丽庭院创建工作中,她撸起袖子、捧起土壤,与村委会共同倡议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看到村内环境从“一处美”转变成“一片美”;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她拿起大扫帚、绑起短头发,积极与清洁工人共同开展村内每月的爱国卫生运动,看到了干净而整洁的街道;在人口普查中,她认真地对待每一个节点任务,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在为失业人员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上,她积极参与宣传,帮助村里的大哥大姐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她说:“我要坚持战斗在基层一线,为家乡建设而奋斗,切实发挥年轻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了解自己有什么‘可为’,回报社会和国家使自己‘有为’,致力于做一名守土尽责的‘卫士’、改革创新的‘干将’、真抓实干的‘能手’,用实际行动助力家乡的振兴发展。”

  百场宣讲 多种形式,

  祖国需要就是个人选择

  北京市教委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王栋介绍,市教委和市人力社保局组织了“永远跟党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百场宣讲活动,“目的是为了教育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和人生观,把自己的成长成才和党、国家的事业紧紧融合在一起。”

  王栋透露,根据安排,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北京高校内将开展近百场宣讲活动,“可以有演讲会、论坛、座谈等不同形式,可以是线上的、线下的。通过宣讲引导毕业生树立远大理想,不负韶华,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展示聪明才智、建功立业。”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北京市选调生等到基层就业、西部就业项目,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近5年来,每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1.6万人,基层就业2.4万人。从2006年至今,北京高校累计为北京输送大学生村官2万余名。2011年以来,累计为军队输送大学生士兵2.86万人。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