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新规发布

发布时间:2021-05-31 期号: 1559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四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办法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及存管有了明确要求。

  收费项目与标准

  应在显著位置公示

  本办法适用于采用预付式消费开展经营活动的本市学科类校外线下线上培训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机构。本办法适用于各类外语语言类机构。

  机构开展培训要全部使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严禁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学员合法权益。收费项目与标准应在办学场所、网站等显著位置进行公示,并于培训服务前向学员明示。不得在公示的项目和标准外收取其他费用,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学员摊派费用或强行集资。

  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60课时的费用;按周期收费和按课时收费同时进行的,只能选择收费时段较短的方式,不得变相收费超过3个月。规范提前收费时间。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早于新课开始前1个月收取费用;按课时收费的,不得早于本门科目剩余20课时或新课开始前1个月收取费用。学员预收费用须全部进入本机构学费专用账户,不得使用本机构其他账户或非本机构账户收取培训费用。

  培训机构

  不得拒开消费凭证

  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学员出具以机构名义开具的发票等消费凭证。学员索要消费凭证的,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也不得以举办者名义或其他公司名义向学员开具消费凭证。

  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机构不得诱导其他年龄段学员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费用。学员在课程开始前提出退费的,机构原则上要在 5天内按原渠道一次性退还所有费用。学员在课程开始后提出退费要求的,应按已完成课时的比例扣除相应费用,其余费用原则上在 15 天内按原渠道一次性退还。合同条款另有约定且不违反上述退费原则的除外。学员与机构发生退费纠纷的,机构不得以资金监管或学员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为由,拒绝学员的合理诉求。

  学员与机构因收退费问题发生争议的,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学员与机构协商解决;请求消费者协会或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根据与机构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不配合资金监管

  将责令整改

  机构预收学员培训费的,要采用银行存管模式开展资金监管,机构应将必要的交易信息提供至存管银行。存管资金拨付须与授课进度同步、同比例。机构授课完成并经学员确认同意,存管银行应于5天内完成资金拨付;机构授课完成且履行告知义务后,学员超过15天未确认的,存管银行视为确认同意,履行资金拨付。

  机构可采用全额保证金监管模式进行过渡,过渡期原则上不超过1年。保证金总额不得低于本机构所有学员单个收费周期缴纳的总金额。总金额可按上年度机构收取所有学员单个收费周期费用的平均值测算。

  机构不配合资金监管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整改,情节严重或拒不整改的,移交执法部门调查处理,并依法依规实施信用公示。对学员权益造成损害的,机构依法承担侵权责任。机构可以自主选择符合预收费资金存管条件的银行,开立一个资金存管账户。存管银行不得侵占、挪用预收费资金,不得因提供存管服务而额外收取机构、学员费用。在预收费资金监管过程中,有关部门、机构、存管银行应当对收集的学员及家长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预收费管理办法十问

    问题一:为什么要制定这个办法?

  

  近些年,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以下称“机构”)普遍采取预收费模式,该收费模式虽然在保证机构资金流动便利性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风险隐患。比如,机构将预收学费当作金融杠杆,盲目扩大规模,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保证履约;机构诱导学员违规使用培训贷支付培训费引发纠纷争议等。因此,加强预收费的制度性防范很有必要。

  

  问题二:在加强预收费资金管理方面,有哪些主要规定?

  

  对预收费资金加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资金流入、资金沉淀、资金划拨等各环节都要进行全过程监管。

  文件从合同规范(第4条)、收费规范(第5、6、7条)、退费规范(第10、11条)、预收费存管(第13条)、政府监管职责(第16、17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构筑制度性“防火墙”。

  

  问题三:在预收学费存管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第13条规定:机构预收学员学费的,须采用银行存管模式开展资金监管,同时机构应将必要的交易信息提供至存管银行。存管资金拨付须与授课进度同步、同比例。

  机构授课完成并经学员确认同意,存管银行应于5天内完成资金拨付;机构授课完成且履行告知义务后,学员超过15天未确认的,存管银行视为确认同意,履行资金拨付。

  另外,机构可采用全额保证金监管模式进行过渡,过渡期原则上不超过1年。保证金总额不得低于本机构所有学员单个收费周期缴纳的总金额。总金额可按上年度机构收取所有学员单个收费周期费用的平均值测算。

  

  问题四:机构是否可以自主选定存管银行?

  

  第15条规定,机构可以自主选择符合预收费资金存管条件的银行,开立一个资金存管账户

  

  问题五:在银行存管资金是否需要缴纳费用?

  

  第15条明确,存管银行不得因预收费资金存管额外收取机构、学员任何费用,也不得侵占、挪用预收费资金。

  

  问题六:如何管理应纳入而不纳入资金监管的机构?

  

  机构预收学员学费的,须采用银行存管模式开展资金监管(第13条)。对于机构不配合资金监管,以及未履行资金监管义务的,由教育部门对机构提出警告,情节严重的或拒不整改的,应移交相关执法部门依法做出行政处理(第14条)。

  问题七:在收费方面有哪些要求?

  

  文件第5、7、10条做出明确规定。

  一是规范收费时限(课时限制)。按培训周期收费的,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 3 个月的费用;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 60 课时的费用。按周期收费和按课时收费同时进行的,只能选择收费时段较短的方式,不得变相收费超过 3 个月。

  二是规范提前收费时间。按培训周期收费的,机构不得早于新课开始前1 个月收取费用;按课时收费的,不得早于本门科目剩余20课时或新课开始前1个月收取费用。防止机构过早收费或诱导学员“囤课”。

  三是公示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项目与标准应在机构办学场所、网站等显著位置进行公示,并于培训服务前向学员明示。机构不得在公示的项目和标准外收取其他费用,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学员摊派费用或者强行集资。

  四是学费须入机构专门账户。学员预收费用须全部进入机构学费专用账户,不得使用机构其他账户或非本机构账户收取培训费用。

  

  问题八:在退费方面有哪些规定?

  

  文件第10、11条做出明确规定。

  一是学员在课程开始前提出退费的,机构原则上要在 5 天内按原渠道一次性退还所有费用。

  二是学员在课程开始后提出退费要求的,应按已完成课时的比例扣除相应费用,其余费用原则上在 15 天内按原渠道一次性退还。合同条款另有约定且不违反上述退费原则的除外。

  此外,学员与机构发生退费纠纷的,机构不得以资金监管或学员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为由,拒绝学员的合理诉求。

  

  问题九:资金监管过程中,如何保护学员个人信息?

  

  第18条规定,在预收费资金监管过程中,有关部门、机构、存管银行应当对收集的学员及家长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问题十:在保障学员合法权益方面,还有哪些规定?

  

  一是必须签订格式合同(第4条)。机构开展培训应全部使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严禁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学员合法权益。

  二是必须开具消费凭证(第8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学员出具以机构名义开具的发票等消费凭证,学员索要消费凭证的,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同时机构不得以举办者名义或其他公司名义向学员开具消费凭证。

  三是限制培训贷(第9条)。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机构不得诱导其他年龄段学员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费用。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