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热爱人民  追求“两梦”

发布时间:2021-05-26 期号: 1558期

  

  5月24日上午10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长沙市阳明山殡仪馆举行。送别仪式上,袁隆平的遗体身披国旗,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全国各地数万民众自发赶来送袁老最后一程。

  5月22日,长沙群众自发组织到医院送别。当天晚上开始,全国多地民众一波又一波地赶往长沙为袁隆平送行。在袁隆平的家乡,江西省德安县,也有大批干部群众冒雨来到袁隆平雕像前献上鲜花,表达沉痛的哀悼。能令人如此铭记,不仅因为袁隆平的伟大科研成就,更因为那份令人崇敬的“精气神”。

  古语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知行合一才能将人的才华发挥到最大。而袁隆平正是如此,把科研当志向,以人民为动力。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1973年,他与助手们攻克重重难关实现“三系”配套,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二号”,随后他们解决了关键技术,使得杂交水稻实现大面积生产。如今,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杂交水稻不仅填饱了人们的肚子,更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袁隆平不仅将科研做成了一辈子的事业,更做成了能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

  而这一切的源头,是名为“人民”的动力。据曾任中国科学报社湖南记者站站长李浩鸣回忆,1993年10月,在一次农业成果鉴定会上,包括袁隆平在内,我国18位知名农业科学家对一项农业科研成果展开鉴定。该项目克服了很多技术难题,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经媒体宣传报道后,一时间来买稻种的农民络绎不绝。袁隆平看到这种情况后立刻撰写了《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并气愤地说,他们没有经过大面积推广实验,技术上还不成熟,老百姓播了这样的种肯定受害啊,我不能不对农民负责!即便权威可能受损,但他依然选择为人民负责。小我寓大我,袁隆平将一生投入了祖国的建设,投入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一句承诺。无私为民的“真性情”,使得千万人为袁隆平的陨落而悲恸。

  袁隆平曾说:“我讲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在努力使我的梦想成真,也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如今,亿万人民已经过上了您所说的“乘凉之梦”。

   (岳 阳)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