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明确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对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专业评价而言,不仅更为聚焦在质性评价上,且改革的举措相对更加系统、全面而前瞻。
评价量规是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它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或表现进行评价或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同时也是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重要桥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评估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范式的转变、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给予教师更多评价责任和期望。过去,评价被当作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要工具,大多是简单地按作业优劣打分,只看结果,不问过程。新课改以来倡导“质性评价”,希望能全面揭示和描述学生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更强调要推动每位学生成功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学业标准。
这种变化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重新审视和定位评价活动,以便合理评估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激发每位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动机和学习潜力。教师的评价活动在教学中不可分割,是教学活动有效发展和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最新课程标准相对应模块的学习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仔细分解学习目标,制定评估方法,同时兼顾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对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分别制定相对合理的“评价量规”,才能更好地衡量不同学生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首先,针对学生的评价反思环节,教师在课程设置中可预留“成果汇报”时间。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两组同学准备同一问题的环节,组员在评价他人时自己同时进行反思,听别人评价的同时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问题,无形中加强了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思维的发展。
其次,教师可以每节课呈现书面形式的教学成果,如学生档案袋、表格形式的评价单,以此作为对学生评价反思的依据之一。要上好课,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反思,及时进行质量分析,检查教学效果。要有创新意识,持续生成书面化的自我评价反思,以便不断改进教学。反思可以着重于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表达、课程的实际效果,以及学生热情的维持和调动等问题,分门别类完成整理。
课堂时长有限,教师在开展教育评价上的成长与转变也需时间。教师在吃透教材、熟悉学生的前提下,仍要主动反思,实践创新,从自身的经验和教学实践中积极建构具有情境性的个人知识,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设计恰当的过程性评价量规。
(姜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