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之孙进北京一六一中讲述祖父故事——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发布时间:2021-05-08 期号: 1553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宋 迪

 

  与当代中学生“共话”李大钊。日前,李大钊之孙李亚中先生走进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为学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代代传扬。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和杰出的革命战士。他光辉奋斗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紧密相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今青年学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脊梁。

  缘起:一所学校的红色印记

  北京一六一中与李大钊之间可谓缘分匪浅。学校前身是京师公立第一女子中学,在建校之初就得到了李大钊先生的关怀和扶持。李大钊先生为学校争取校址,先生的弟子来学校任教,传播马克思主义。学校还是著名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策源地之一。校园里,处处都有红色的故事——回廊边由毕业生捐赠的刻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石刻书卷,静静地陪伴学生成长;教学楼里悬挂的《火种之歌》,时刻提醒师生“是谁在黑夜播下火种,我们不忘革命前贤”;还有会议室的故事墙,那是曾经来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的各界人士,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一届届学子。

  活动当天,李亚中走进教学楼,看着墙壁上“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的诗句忽然停住脚步,对学生说:“这句话出自李大钊的《今》,讲述了‘今’的宝贵,启发大家要把握住现在。”走到图书馆,李亚中向学生介绍:“大家都知道,我的祖父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他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时,将北大图书馆作为传播马列主义的主要阵地,还提出将国内图书馆由藏书室变为研究室。”

  在学校校史展览室的墙壁上,还留有李大钊长子李葆华先生题写的“根深叶茂”四个字。校长吴伟东表示,一六一中是一所具有红色传承的学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学校格外注重把百年基因与血脉传承下来。学校 “滋培楼”“棫朴楼”“诚真楼”“均平路”的命名,都出自上世纪30年代的校歌、校训;蔡元培雕塑、高仁山石碑,以及花神苑中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石像,都是对历史的崇高致敬。“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担当,有健康体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的优秀人才,那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就十分重要。学校的精神就是‘站出来,让祖国挑选’,这是立德树人、理想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领航旗帜。”

  回忆:播火者的红色传奇

  在李亚中的这次党史课上,师生听到了很多关于其祖父的故事。李大钊很小就父母双亡,由祖父李如珍一手抚养长大。因为盼他能长寿,入学时祖父给他起名叫“李耆年”,字寿昌。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觉得自己的名字有封建味道,于是改名“李大钊”,字守常。“钊”有勉励、遥远的意思,改名叫李大钊,其寓意不言自明。

  李大钊并非一开始就找到了共产主义这条救国之路,而是经过了十几年的不断探索,最终意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救国良策。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曾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7年底,他进入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还先后任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对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学生来说,李大钊犹如“空谷足音”,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党组织的建立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骨干,后来参加中共一大的成员中,不少人曾是他的学生。

  李大钊一直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从1918年7月起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此后,李大钊还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

  20世纪初期的中国,铁路工人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群体,而长辛店地处交通要道,开风气之先,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厂区之一,很早就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1920年冬,李大钊派罗章龙、邓中夏等到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并多次赴长辛店为工人讲课,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第一批工人运动骨干。李大钊在黑板上写下“工人”二字,说:“工人最伟大,工和人两个字接在一起就是个天字,工人顶天立地。”以“工友”来称呼工人,最先也是在长辛店补习学校开始流行的。1921年5月1日,1000多人聚集长辛店,在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的组织下成立长辛店工人俱乐部,这是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最早的工会组织。

  1920年春,他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在北京创建共产党小组。1922年8月,李大钊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为候补中央委员,赞成国共合作。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积极组织和领导北方的革命运动,多方与冯玉祥国民军合作,开展推翻北京军阀政府的斗争,组织北方人民支援北伐战争。

  192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诞生,李大钊亲自指导建立,直属中共北京区领导,李大钊亲自发展的共产党员弓仲韬任支部书记。台城村像一粒火种,很快燃向邻村邻县。革命的火焰在冀中大地燃烧起来,为华北革命斗争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大钊当时的月薪有几百元,这在当时属于高收入阶层了。但是,北京大学每月发工资的时候,却总会给李大钊一沓借条,所发的工资扣除借款后所剩无几,以至于妻子赵纫兰时常为柴米油盐发愁担心。原来,他将工资的大部分都用于革命活动和救济他人。无奈之下,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只好特意嘱咐会计室发薪水的时候把李先生的薪水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给李夫人,以免李夫人难为无米之炊。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派大批军警包围了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旧俄兵营。李大钊连同留京的国共两党工作人员共60余人被捕。在狱中,他写下《狱中自述》,公开昭示自己“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的人生理想和革命历程,表示“为功为罪,所不暇计”。4月28日,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等20人被判绞刑。李大钊第一个登上绞刑台,慷慨就义。

  李大钊生前曾撰有一篇短文《牺牲》:“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对话:穿越百年的红色接力

  座谈会上,学校的退休老书记梁嘉正将“弘扬李大钊精神,做好党的接班人”的多人签名寄语赠送给学校。他表示,李大钊先生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及人格魅力培养了我党的众多领袖。他带来了火种,找到了道路,唤起了力量,我们要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承担起我们的使命。年轻一代要做好传承,把握机遇,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承担起当代年轻人的责任和担当。

  “百年前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一群有着远见卓识、胸怀国家的热血青年,立志要完成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要战胜三千年未遇之大强敌,胸怀之大,担当之大,是我们要了解和铭记的。”党员代表、青年思政课教师陆娴表示,这次活动使她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先驱的峥嵘岁月,更让她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名党员思政课教师,她坚信育人先育己,她将从先驱者的身上汲取更多的养分,带着这份坚定的信仰砥砺前行。

  在近期开展的“见字如面”征文活动中,学校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革命先烈,其中就有学生选择给李大钊先生写信:

  “敬爱的李大钊同志:见字如面,我站在一百年后的未来向您问好。您曾对天地立下誓言,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读到这些,我仿佛看到当年浴血奋战的英雄们伫立在硝烟之中。如今再次回望那一段历史,我猛然觉得一股激昂的热血由心中迸发,忽然明白您那一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包含着多少爱国之心血,是多少年奋战凝练成的一句呐喊……如今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您所立下的誓言终如一颗洒下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如今这颗参天大树。您看到了吗?这盛世如您所愿。”

  字字铿锵,句句有力,这是当代青年的觉醒,也是“觉醒年代”的精神传承。新一代青年,是历史与未来的连接者,是民族复兴的挑担人,从老一辈先贤手中接过红色的旗帜,并将其继承、发扬下去,是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每一个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