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有学上就是她的初心

发布时间:2021-05-06 期号: 1551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日前举行“夏森同志先进事迹宣讲会”,以深入学习夏森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先进事迹和爱党爱国、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推进学校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激励师生向楷模看齐。

  2月底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一位97岁的老人坐着轮椅上台领奖。她尝试先起身站立,再从总书记手中接过证书,而总书记则轻拍她肩膀,示意老人坐下,并弯腰俯身为其颁授证书。这个片段在朋友圈及各社交媒体上刷屏,令人动容。

  这位老人叫夏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15年里,她先后捐出省吃俭用的203万余元,其中100万元设立“夏森助学金”,资助182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圆了大学梦。

  “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宣讲会在夏森事迹宣传片《初心使命写人生》中开始。夏森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离休后一直专注教育扶贫领域。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夏森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她倾情捐资助学的执着精神和高尚品德感动了无数人。

  在观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直播时,丹凤县龙驹寨镇赵沟完全小学的老师看出夏森领奖时与15年前来丹凤考察调研穿的衣服是同一件,都热泪盈眶。“夏老艰苦朴素,省吃俭用,却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山村的教育和贫困学生。这种情系山村教育、捐资助学的大爱大善,值得所有人敬仰、学习、传承。”赵沟小学校长李保英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会副主席、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黄春生在宣讲会现场做了《平凡造就伟大——我心中的楷模夏森同志》报告。他回忆,上级组织开展“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推荐工作时,有一个工作程序要征求本人是否同意被推荐。对此,夏森态度坚决,明确表示:“不要推荐我,我没做什么,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做的事,应该奖励更优秀的同志。”黄春生和同事给夏森做工作,通过电话耐心劝说:“您不仅代表您自己,您还代表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作出贡献的老党员、离休老干部,特别是社会科学界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是党组织做出的决定,您得同意。”夏森听说是党组织决定,并且事关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荣誉,她勉强地说:“那我只好服从组织决定吧。”

  这不是夏森第一次表示“不要推荐我”。2018年,夏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荣誉称号。当时申报前她也向组织郑重提出不要推荐她的请求。“在荣誉面前,夏森同志一推再推、一让再让;在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上,夏森同志却竭尽全力、不甘人后。”黄春生说。

  孩子们要是好了,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好

  1923年9月,夏森出生于四川。在党的抗日救亡旗帜召唤下,1937年底,14岁的夏森毅然放弃舒适的生活,与兄弟一起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4月,夏森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改变劳苦大众被剥削被压迫的现状,要让穷苦孩子吃饱饭、有学上”是少年夏森的初心,也在她此后的人生中得到践行。

  1982年11月离休后,贫困老区的教育事业长期牵动着夏森的心,她坚持在中国社科院的两个定点扶贫县——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和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捐资助学,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2006年,83岁的夏森到陕西省丹凤县考察,亲眼看到了该县龙驹寨镇西街小学的艰苦环境。低矮昏暗的教室、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孩子都让夏森揪心不已。她当即拿出2万元为西街小学购买了80套课桌、凳子以及字典等学习用具,两年后又为该校捐资2万元,奖励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各165名。由此,她和丈夫汝信同志一起走上了漫长的捐资助学之路。

  2008年,夏森捐资20万元,建起了龙驹寨镇赵沟小学教学楼,8名教师、124名学生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2013年下半年,夏森拿出她和丈夫汝信同志的多年积蓄,捐献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随后不断追加,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上学。上犹县从2016年起,每年从“夏森助学金”中安排5.5万元,资助11名当年被录取的家庭贫困大学生上学,直至这些受助学生大学毕业。2016年,夏森另捐6.3万元为社溪中学安装、配置教学广播设备……15年里,夏森先后捐出自己的生活费、离休金共203余万元,其中100万元设立“夏森助学金”。多年来,夏森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却累计资助了182名家庭贫困大学生、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高三学生完成学业,并多次为贫困地区学校建设、优秀师生奖励等慷慨解囊。

  “孩子们要是好了,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好”,夏森说,“我是经历过苦日子的,知道那种苦,所以看到还有孩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就很心疼。”对于受资助的学生,夏森提出了一个条件:要爱国,爱党,爱人民,爱自己的家乡。对于得到资助的孩子,夏森认为,不是看他们考上什么样的大学,而是要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能够立志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做贡献。孩子们不忘夏奶奶的嘱托,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受夏森资助的上犹县赖厚芳同学,2020年大学毕业后主动选择到新疆南疆地区做一名教师,实现报国理想。

  夏老的事迹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我在夏森同志身上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体会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深刻含义。夏森同志没有豪言壮语,始终默默奉献,在生死、名利、荣誉等考验面前,她的行动在我们心中树立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黄春生说。

  学校副校长张树辉表示,夏森同志耄耋之年不忘初心、捐资助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坚守了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事迹感人至深,精神催人奋进。夏森同志为大家树立了榜样,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夏森同志的成长历程、助学实践就是我们党服务人民的缩影。既是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更是教育和引导全校师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的自信心和坚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胜决心。“夏森同志的投身革命、捐资助学的奉献史,正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谋幸福、谋发展、谋复兴的奋斗史。夏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全校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厚植学以报国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张树辉说。

  此次宣讲活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一二一’系列主题活动”之一。当天,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团总支书记,教职工党支部支委,教职工代表,学生干部代表、入党积极分子等300余人参加了宣讲会。夏老的事迹成为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