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色家书  传红色精神
——首都16所高校学生记者共读红色家书

发布时间:2021-04-29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文并摄

 

  红色读物,有粉丝、有流量

  “以后结果如何,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4月22日上午,北京高校大学生记者团读书节暨《红色家书:纸上的纪录片》读书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16所高校的学生记者齐聚一堂,共读红色家书,传承红色精神。

  “上次接到(父亲)大人的来信时,奉读之后,真令我感到万分惭愧和悲痛。的确我自从拜别大人离开美丽的故乡之后,一直到现在我仍无半点存储,仅能维持我二人的生活而已……我生平时秉大人志向,‘不贪无义之才,不取无来路之物’,生性是‘一身傲骨,两袖清风’,凭着我自己的心,拿着应得的薪,维持我二人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记者代表杨林现场分享了李白写给父亲的家书。李白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1937年至1948年先后往返于上海、浙江等地从事与延安秘密电台的通信联系,1948年12月30日凌晨在上海被捕,次年5月被秘密杀害,时年39岁。1949年4月12日,牺牲前一个月,他给妻子裘慧英写了一封短信:“因路远来时请买些咸萝卜干……炒米粉亦请带些来,此外肥皂一块、热水瓶一只。”“我在这里一切自知保重,尽可放心。家里困苦,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为盼。”

  这是李白最后一封家书。他依然保持一贯的从容淡定,认真交代着一些小事,并让家人放心。他把绵长的爱意深藏在生活具体的细节里。

  上海解放的第三天,中共中央情报部代理部长李克农发报,请时任上海市长陈毅寻找李白的下落。最终,解放军在浦东戚家庙后挖出了12名烈士的遗体。这些遗体全部五花大绑,满身弹痕,李白就在其中。

  “我本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书。这所学校的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李白先生就在这里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每天我上课时都会路过校园里竖立的李白先生的雕像,读到他的家书,我备感亲切和熟悉,也感到震撼和感动。”杨林说。

  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树辉与学生分享了体会和感悟。他指出,本次活动旨在向学生推荐红色书籍,促进当代青年学子精神的洗礼和升华。当代青年要从百年前与自己几乎同龄的仁人志士的革命实践中汲取有益思想和前行动力,要在阅读、品读、诵读中获得精神基因,深刻思考当代青年如何葆有家国情怀,如何将个人成就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有机统一。希望通过校园学生记者的示范,类似的活动能在各高校陆续开展,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影响更多的青年学生,让红色读物有时代感、有粉丝、有流量。

  封封家书,

  传递英雄不朽人性之光

  活动现场,《红色家书——纸上的纪录片》的作者陈学晶分享了创作感悟。她说道:“本书的初衷,就是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忆,展示一代革命者发挥才学、认识时代并投入时代的成长足迹。”

  2018年秋天,陈学晶在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为参加北京市“中华美德少年行——家书故事宣讲活动”而搜集的资料中,看到一本收录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家信的《红色家书》,随手翻阅就舍不得放下。“太精彩了!20世纪上半叶最有才华的那批年轻人,他们有理想,求进步,珍惜时间,朝气蓬勃;有见地,能吃苦,勇敢、正义、鲜活,掷地有声……他们的私人文字让人热血沸腾,甚至涕泪交流。”陈学晶说。

  这些时代精英,这些鼓舞人心的精神如何传承,让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在成长中能从这份精神遗产中获益。“岁尾年头,最易动人怀抱”,王若飞这种困于牢狱、抱负不得伸展的生命意志如何感悟?“母亲,儿一气写了这样多,中间自然免不了许多冲撞的话,但是我热情地希望你老人家和家中老少们深深给我以原谅吧”,冷少农临牺牲前与母亲交流时的温柔之心如何理解?“安埋的物件宜简单,用一匹白大布裹住我的血体就行”,石涧湘这份面对死亡的坦荡又如何体会?

  陈学晶认为,理解这些家书,读懂这些革命志士,不能仅从字面出发,不能仅从个人体会出发,而是需要更多史料、照片、档案,需要实物、实地考察,需要亲近者的口述、后人的研究与传记、照片、纪录片等影像资料,才能浮现出真实可感、丰富具体的人物形象。

  最终,《红色家书——纸上的纪录片》收录了王若飞、高君宇、刘伯坚、邓中夏、彭雪峰、赵一曼、向警予、冷少农等15位英雄人物的家书,每位人物都单独成篇。书中有人物简介,有家书原文,还有拓展学习的链接,包括故居、纪念馆、文集、回忆录等,供读者进一步阅读、观看、实地考察。

  读书会现场,陈学晶提出三个问题,即:如何发掘自身的才性?如何理解时代大势?如何排除干扰,把自身的才信变为实践,活出酣畅淋漓的人生,帮助到社会、国家?对于这些问题,她在书中均有阐述:深情——理想信念;才华——自我成长;潮流——时代大势。对于“深情”,陈学晶结合冷少农的家书,阐释了他了解普通人的价值观但又具有社会理想的一面;对于“才华”,陈学晶用彭雪枫来举例说明,他的“相互帮助,相互教育,相互鼓励”,就是互相促进成长,并把自己的才华融入历史中;至于“潮流”,陈学晶则认为,恽代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创办的杂志《中国青年》中,提出了“做一个好人的三个标准”,把握了时代发展的大势,为社会谋福利。

  青春之花,

  当在民族复兴中绽放

  来自16所高校的学生记者代表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自己的分享段落,并依次发表了读书感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梁子强表示:“李启汉先生在他的家书中,运用‘言语’一词,揭示了白话文在革命宣传中的巨大作用——能把意思传播得更快、更远。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先烈,更是一个找到自己的归宿,把才学融入时代的青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才谨豪认为:“车耀先先生对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前途充满坚定信念和进取精神的精神面貌,以‘谦’ ‘俭’‘劳’三字立身的精神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贾亦星分享道:“我曾亲自到陶然亭公园的高石墓处凭吊。风雨激荡不再,斯人已逝,又读此信,不觉百感交集。高君宇如此好学、敢为、有爱之人,实为吾辈学习之楷模。”北京交通大学学生相艺说:“怀抱坚定的信仰,并用激越的精神践行,至死不渝,这是向警予的真实写照。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就是知行。在进入大学的这段时间里,我也一直在思考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我想我在向警予的身上看到了答案。”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杨林、首都师范大学学生黄美琪等也依次分享了书中片段,并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与思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小锋在活动中表示,《红色家书——纸上的纪录片》这本书打动人的不仅是先烈的家书,更是先烈在当时时代下的成长轨迹。每个先烈背后的故事,总能串联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人,使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历史。

  本次活动为“大学生该读什么样的书”树立了鲜明的导向,而与会的高校记者更是各学校的学生代表,更应做到“能说”“会写”,在各大高校传播先烈的革命精神。总书记向来关注“家风”教育,阅读先烈家书,更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青春之花,当在民族复兴中绽放。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